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与“一起向未来”,仅仅是歌声的共鸣吗?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当刘欢用他标志性的醇厚嗓音唱响一起向未来时,无数人眼眶发热。这首歌没有炫技的转音,没有复杂的编曲,却像一股暖流,顺着耳蜗淌进心里——“有勇气就会有奇迹”“我们一起向未来”。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刘欢?这个在乐坛深耕四十年的“音乐匠人”,凭什么能让“一起向未来”这五个字,不再是简单的口号,而成了刻在一代人记忆里的时代注脚?

从好汉歌到一起向未来:他的歌声里,藏着中国人对“未来”的期待

说起来,刘欢和“未来”的缘分,早就写进了旋律里。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热播,他唱的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参星北斗啊”,那股子豪迈劲儿,让多少人记住了“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江湖义气。那时的“未来”,是年轻人冲破束缚的勇气,是普通人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刘欢的歌声像一面旗,裹着时代的风,呼啦啦作响。

刘欢 一起向未来

后来是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他的歌里开始有了更多对“人”的关怀——对故乡的眷恋,对理想的执着,对时代的叩问。再后来,他站在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席上,扶着话筒认真告诉学员“音乐要做的是打动人心”,又把这份对“好音乐”的坚持,传给了更多追梦的年轻人。你看,从“好汉”的仗义,到追梦人的执着,再到传承者的担当,刘欢的歌声里,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跟着中国人脚步一起往前走的“时代回声”。

所以当冬奥会需要一首“面向未来”的歌时,人们第一反应就是“刘欢”。他的嗓音里有岁月的沉淀,却从不是老气横秋;他的音乐里总有普世的温度,能让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都在同一句旋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大概就是“一起向未来”最需要的底色——不是高高在上的宣告,而是“我在这儿,你呢?”的真诚邀约。

“音乐是桥梁,不是纪念碑”:刘欢的“未来”,从不是一个人的狂欢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停在“音乐教授”“乐坛常青树”这些标签里,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把“一起向未来”做成了自己的日常。上世纪90年代,他参与发起“刘欢乐友”助学基金,默默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疫情期间,他戴着口罩在直播间唱歌,所得款项全部捐给抗疫一线;就连在综艺节目里,他也总爱“较真”——年轻学员飙技巧,他会提醒“唱情歌别光顾着炫高音,你得让人相信你真的爱过”;选秀节目追求流量,他直言“音乐得养人,不能光榨取观众的耳朵”。

你说他“轴”,可这“轴”里藏着对“音乐的未来”的责任。他曾说:“音乐不是纪念碑,建好了让人瞻仰;音乐是桥梁,得把心连起来。”所以他总在尝试跨界——给电影配乐,给民歌编曲,甚至带着学生排合唱,就是要让不同风格、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音乐里找到共鸣。就像一起向未来里唱的,“我们拥抱着勇气,拥有着万一”,他相信“未来”从来不是少数人的独舞,而是普通人牵起手来的“共赴”。

记得有次采访,记者问他“觉得自己最成功的作品是什么”,他想了想,指着手机里学生们的合唱视频说:“是这个。你看他们唱得多开心,眼里有光,这不就是‘未来该有的样子’吗?”那一刻你突然明白,为什么他的歌声总能打动人——他唱的从来不是“我”的未来,而是“我们”的未来。

为什么我们总需要刘欢这样的人?“一起向未来”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这些年,“内卷”“躺平”成了热词,年轻人面对“未来”,多少有些迷茫。可当刘欢的声音响起,你又会觉得:“未来嘛,走着瞧,总能走通。”因为他活成了“未来”的范本——不被名利绑架,不被年龄定义,永远有热情去尝试,有温度去关怀。

他不追热搜,不上综艺,却总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冬奥会开幕式上,他站在寒风里唱了整首歌,结束时冻得通红的鼻尖,比任何话都真诚;公益舞台上,他蹲下来听山区孩子唱歌,眼神里的温柔,能让人瞬间相信“音乐真的能改变命运”。就像一起向未来里那句歌词“有爱就有梦,有梦就有光”,他用自己四十年的音乐生涯告诉我们:“未来”不是靠等来的,是靠实实在在的行动——一次发声,一次援手,一次对陌生人的善意。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与“一起向未来”,仅仅是歌声的共鸣吗?当然不是。是他的坚持,让“未来”有了温度;是他的真诚,让“一起”有了分量;是他用一生的时间,告诉我们:所谓“未来”,不过是无数个“现在”的积累;所谓“一起”,不过是“我愿为你,你愿为我”的简单。

下次当你听到一起向未来,不妨想想那个在舞台上认真唱歌的刘欢——他不是站在聚光灯里的“神”,只是个愿意和你一起,向未来走的“普通人”。而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也最动人的“共鸣”吧。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