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柏辛“狂飙”电子浪潮,刘欢“扎深”传统根脉,乐坛的“新”与“老”,就该这样硬碰硬?

前几天刷到个有意思的片段:音乐节后台,刘柏辛刚结束一场炸翻全场的电子表演,头发还带着汗湿的凌乱,抓起毛巾擦脸时,旁边屏幕里正播着刘欢在好声音里讲“音乐要有人文温度”。她盯着屏幕看了两秒,突然笑出声:“刘欢老师说的‘温度’,我电子beat里也有吧?”这一幕愣住不少人——这两个风格像“平行线”的人,怎么会扯上关系?

刘柏辛刘欢

说真的,以前提到刘柏辛和刘欢,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八竿子打不着”。一个顶着“新生代拽姐”名号,敢穿露背装唱“雌雄同体”,歌里全是电子节拍、街头态度;另一个是乐坛“活化石”,西装革履唱千万次的问,开口就是“人类的好奇和探索”,连说话都带着股“讲台”的严肃劲儿。可偏偏这两个“反差极大”的人,这两年总被放在一起聊:一个被说“太敢玩丢了音乐的魂”,一个被赞“守得住根才懂音乐的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乐坛的“新”与“老”,真得是对立面吗?

先说说刘柏辛。你可能记得她2018年参加中国新说唱时,戴着棒球帽、拽拽地唱木兰,那时候她叫Lexie刘柏辛,还带着点新人的青涩。但你敢信?她5岁学钢琴,15岁去伯克利音乐学校旁听,17岁写的歌已经被欧美歌手看中。这姑娘骨子里“不信邪”——别人说“电子音乐没深度”,她就偏要在Manta里塞海洋污染的隐喻;别人说“女生做嘻哈得靠性感”,她直接用里斯本 kittens里慵懒的爵士腔告诉你“态度比身材重要”。

刘柏辛刘欢

去年她的演唱会上,有歌迷举着灯牌喊“你是不是忘了怎么唱慢歌”,她笑着回应:“慢歌?你看99%天使里那一句‘我坠入你编织的陷阱’,是不是比你们男朋友发的土味情话还有杀伤力?”这股“敢把流行、电子、说唱揉碎了再捏起来”的劲儿,让她成了Z世代的心头好——数据不会说谎:她的歌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线下演唱会3秒售罄,连00后粉丝都评价“听她的歌就像喝了一杯冰美式,苦但上头”。

可就算这样,总有人嘀咕:“她这么折腾,到底是在做音乐,还是在追流量?”直到去年她发不苦,突然用钢琴铺底,清唱“我不再为你找借口,眼泪是自己流的理由”,歌底下那些“只爱她炸裂舞台”的粉丝突然沉默了:原来她不是“不会抒情”,是压根不屑用“苦情”讨好。这大概就是刘柏辛的“狠”——不给自己设限,也不让别人定义她的“边界”。

再来说刘欢。如果你只把他当成“唱好汉歌的老艺术家”,那可能低估了他。他这辈子干的最“叛逆”的事,大概就是30岁那年拒绝了央视的“铁饭碗”,跑去美国学作曲。那时候国内流行乐坛刚起步,大家都追着“港台风”跑,他却非要啃下西方古典乐的硬骨头,回来写弯弯的月亮时,连编曲里都偷偷揉了进京戏的鼓点。

这些年,他好像总在“守”着什么。守着音乐里的“真诚”——当选秀节目里“哭戏”“卖惨”成了套路,他在好声音导师椅上直接说:“我不要你们‘演感动’,我要你们唱‘自己的故事’”;守着传统音乐的“根”——为了让年轻人爱上昆曲,他拉着吴彤编兰花指,用电子音效搭古筝,结果00后粉丝说“原来昆曲也能这么酷”;甚至守着“音乐的尊严”——有网红想找他合作“洗脑神曲”,他直接拒了:“那种歌三天就忘,我丢不起这人。”

可“守”不代表“老派”。去年他玩了个大的:在元宇宙办了场演唱会,虚拟形象穿着中山装唱凤凰于飞,台下飘着全息投影的京剧脸谱。有人问他“这么大年纪了,折腾这些干嘛”,他眼睛发亮:“你以为我们只有老歌?我们中国音乐有上千年的‘新’,等着你们年轻人接着‘玩’呢。”

你看,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其实藏着乐坛最关键的密码。刘柏辛的“破”,不是瞎撞,她是踩在“音乐多样性”的浪尖上——电子、嘻哈、流行,不管什么形式,内核都是“年轻人想要被听见”;刘欢的“立”,也不是固守,他是站在“音乐文化”的根脉上——不管怎么创新,那股“中国味儿”和“人文劲儿”不能丢。他们一个往“前”冲,一个往“深”扎,看似背道而驰,其实是在给乐坛搭“梯子”——刘柏辛让更多人看到“音乐可以有无数种可能”,刘欢让这些“可能”长在咱们自己的土壤里。

前几天后台又撞见刘柏辛,她刚和刘欢的团队聊完合作,兴奋地晃着我的胳膊:“你知道吗?刘欢老师说想听听我把‘秦腔’加进电子beat里!”我打趣她:“不怕被说‘不伦不类’?”她眼睛一瞪:“什么叫不伦不类?秦腔的吼腔炸不炸?电子节拍躁不躁?炸到一起,就是中国音乐的‘新解’!”

是啊,乐坛的“新”与“老”,哪里用得着“硬碰硬”?刘柏辛们需要刘欢们的“根”来扎稳脚跟,刘欢们也需要刘柏辛们的“浪”来看看更远的天。下次再有人说“老歌手不懂年轻人”或者“新歌手没底蕴”,不妨把这两个人推到他们面前——你看,一个敢把传统“玩”出花,一个能把潮流“守”得稳,这大概就是中国音乐该有的“热闹劲儿”:既有往前冲的勇,也有往后看的智,生生不息,才有未来。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