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兴国县融媒体的刘欢,不是歌手,却让千年山歌‘火’出圈!凭的是什么?”

在短视频平台满眼都是明星带货、网红炫技的今天,你有没有想过,基层融媒体中心里的一位普通编辑,能让一项流传千年的非遗技艺,突然成为全网热搜的“顶流”?在江西兴国县,就藏着这样一位“宝藏媒体人”——刘欢。不是那位唱好汉歌的乐坛大哥,却用自己的方式,把兴国山唱、红色故事,从田间地头“唱”进了千万网友的心里。

一、从“办公室编辑”到“田间地头的追光者”

走进兴国县融媒体中心,刘欢的工位不算起眼:桌上堆着泛黄的采访本,电脑里存着上千段未剪的素材,屏幕边角还贴着写着“蹲点”“带情绪”的便利贴。谁能想到,这位看起来有些“文绉绉”的90后,一年里有200多天泡在乡下。

兴国县融媒体中心刘欢

“以前总觉得融媒体就是剪片子、发新闻,”刘欢挠挠头笑,“直到跟着老记者走了一次‘红军路’,才发现真正的故事都长在泥土里。”那是2021年,他去兴国县东村乡采访一位老党员,临走时老人突然拉着他的手,用嘶哑的嗓子哼起了一首送郎当红军。“调子简单,词儿却像刀子一样戳人——‘送郎送到大门口,眼泪汪汪难开口’,我站在那儿,眼泪突然就下来了。”

从那以后,刘欢变了。他不再满足于“办公室选题”,而是扛着相机往山里跑:去找唱兴国山歌的87岁阿婆,去蹲守村里嫁女的哭嫁仪式,去采茶时跟着茶农唱起“采茶调”。同事们打趣:“你这是要把自己‘泡’成兴国的‘活字典’。”他却不以为意:“故事不会自己走到镜头前,你得走到故事里去。”

二、短视频里的“土味”与“真情”,凭什么打动人?

“咱这叫‘土得掉渣,但直击人心’。”刘欢说着,点开手机里的一个视频:画面里,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坐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手里纳着鞋底,嘴里用兴国方言哼着打支山歌过横排。没有专业打光,没有滤镜,背景里还有鸡鸣狗吠,可就是这段“土味”视频,播放量破了5000万,评论区里满屏的“听哭了”“这是我奶奶当年唱的调子”。

秘诀是什么?“真。”刘欢说,“现在的网友见多了‘精致’,反而更吃‘真情实感’的那一套。”他拍老山歌传承人,从不要求“唱得标准”,而是让他们“怎么舒服怎么唱”;拍村里的红白喜事,镜头里总有“没对齐的画面”——孩子们突然跑过镜头,老人伸手擦汗的小动作,这些“不完美”反而让故事有了烟火气。

有次拍兴国织锦,一位绣娘边绣边哭,说这门手艺快没人学了。刘欢没剪掉那段哭音,反而把她的哽咽和绣线交织的画面做成了封面,配文:“一针一线,绣的是花,也是传了几辈人的念想。”视频发布后,有人留言:“我想跟我妈学织锦了。”

三、“草根明星”的诞生:让老手艺有了“新舞台”

刘欢做的,从来不止“记录”。他总琢磨:“怎么让这些老故事‘活’起来,而不是锁在视频库里?”

2022年,他在村里采风时发现,好多年轻人会唱流行歌,却不会唱兴国山歌。“不是不想学,是觉得‘老掉牙’。”刘欢突然想到个主意:能不能把山歌和rap结合起来?他找到县中学的音乐老师,带着几个学生一起改编,兴国山歌新唱——开头几句方言山歌,接着beat一转,变成了“红军精神在我心,乘风破浪向前进”。没想到,这歌在学校的晚会上唱响了,视频发到网上后,被年轻人称为“最燃非遗”,县里的非遗传承班报名人数一下子多了三倍。

更让他意外的是,那些被他拍过的“普通人”,成了村里的“明星”。87岁的山歌阿婆,现在常有学校请她去讲课;那个哭嫁的绣娘,开起了线上直播教织锦,订单排到了半年后。“有次遇到阿婆的孙子,跟我说‘奶奶现在可骄傲了,走到哪儿都让人看手机里的视频’,我突然觉得,这才是融媒体该有的样子——让平凡的人,也能当一次‘主角’。”

四、没有明星,却有一颗“追光的心”

很多人问刘欢:“你一个县级融媒体的小编辑,每天拍这些‘没人看’的老东西,图什么?”他总是指着墙上一行字:“做党的政策宣传员,做群众身边的服务员,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在他眼里,“娱乐圈”不只在聚光灯下,也在田间地头、老街小巷。那些默默传承手艺的老人、坚守初心的基层党员、热爱家乡的年轻人,都是“民间的明星”。“我们融媒体人,就是要把这些‘明星’的故事讲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上,藏着多少动人的光。”

如今,刘欢和同事们做的兴国故事汇,成了当地老百姓最爱的节目——村里办喜事,会打电话说“来拍段视频给外地的孩子看看”;学校开学典礼,会把非遗传承人请进直播间;就连游客来兴国,也会说“看了你们的视频,想来看看那些山歌里唱的地方”。

“或许我们拍的视频没有明星阵容,没有炫技特效,但只要能让一个人因为我们的故事,多了解一点自己的家乡,多记住一项老手艺,就值了。”刘欢笑着说,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身上,像极了镜头里那些追光的普通人。

写在最后: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总有人愿意慢下来,做那个“泥土里的追光者”。兴国县融媒体的刘欢,用最朴实的镜头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从来不在热搜榜,而在那些被看见的、被记住的、被传承的故事里。毕竟,能让文化的火种传下去的,从来不是流量,而是像刘欢这样,一颗永远向着泥土深处扎根的心。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