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除了唱遍大江南北的“歌坛常青树”,六安市刘欢还藏着多少“本地故事”要说?

要说刘欢,华语乐坛几乎没人能绕过这个名字——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到好汉歌,从弯弯的月亮到我和我的祖国,他的嗓音像陈年的酒,醇厚又穿透人心。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位“国民歌手”和安徽六安,藏着一段少有人知的缘分。最近有网友翻出旧新闻,说刘欢少年时曾随父母在六安生活过,这个消息让六安的老街坊们议论纷纷:“难怪他唱的歌里,总有股‘接地气’的热乎气儿。”

六安市刘欢

“六安的时光,是不是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要聊刘欢和六安的关联,得从他的成长轨迹说起。公开资料显示刘欢出生于天津,但据六安当地一些老媒体人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他父亲曾因工作调派到六安生活,年幼的刘欢也跟着在六安待了几年。“那时候他住城南的老家属院,天天跟着院里的孩子去淠河玩,回来嘴里哼着六安民谣调子。”家住六安解放路的李阿姨今年68岁,她说自己还记得那个“爱笑的小男孩”,“眼睛特别亮,说话带点天津口音,但唱起歌来,六安话都顺溜了。”

六安市刘欢

这段经历或许只是刘欢生命中的短暂插曲,但音乐里总藏着记忆的伏笔。后来他唱弯弯的月亮,那句“弯弯的月亮,小小的桥”,有网友说“听着像江南水乡”,但六安人听完却直点头:“淠河上的月亮,就是弯弯的啊!”他做好汉歌时,旋律里揉进了北方民歌的豪迈,可六安人听着那句“大河向东流”,突然就想起大别山里奔流的小溪——土地的印记,原来早就藏在骨子里。

“他从未忘过根?六安的公益演出,他悄悄来过”

成名后的刘欢,鲜少主动提和六安的关联,但六安的舞台,他从未缺席过。2016年,六安遭遇特大暴雨,灾区重建牵动人心。当时刘欢正在外地巡演,得知消息后,他悄悄推掉一场商业演出,带着团队赶到六安,在受灾最严重的乡镇办了场公益演唱会。“那天雨刚停,泥地还没干,他就站在临时搭建的台上唱从头再来,唱着唱着,台下老百姓都跟着哭了。”参与组织演出的张先生回忆,刘欢那天没提前宣传,没带摄像机,结束后还和村干部一起给受灾群众发物资,“他说:‘六安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的人,我当亲人。’”

更让六安人暖心的是,刘欢这些年一直默默关注家乡的教育。六安一中的一位老教师说:“前些年,我们学校有个贫困生想学音乐,买不起乐器,刘欢知道后,直接托人送来一把小提琴,还附了张纸条,写着‘好好唱,未来是你的’。”这样的细节,像泥土里的种子,在六安人心里生了根。

“为什么‘大明星’总让人觉得‘很亲切’?”

在娱乐圈,刘欢一直是个特别的存在——他从不炒作,不蹭热度,只埋头做音乐、教学生。但六安的老乡提起他,却像说邻家大哥:“他啊,还是那个爱笑的小男孩,心里装着咱六安。”这种亲切感,或许正源于他对“根”的坚守。

你看他现在在综艺里,侃侃而谈音乐、人生,眼神里还是当年那个在六安河边唱歌的少年;他给家乡的特产背书,从不夸夸其谈,只说“六安的瓜片,我从小就喝”;他教学生时总说:“唱歌别耍花样,得让听众从你心里听出真东西。”这些朴素的道理,不正是六安人常说的“实诚”?

其实每个大人物,都有一段被岁月掩埋的乡愁。刘欢和六安的故事,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官宣,却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在音乐的旋律里,在老百姓的记忆里,悄悄生长。下次再听他的歌,不妨多听一听——那喉间的一丝哽咽,那旋律里藏着的山风,或许就是他留给六安,最珍贵的“情话”。

毕竟,从六安走出来的孩子,走到哪儿,都带着家乡的月亮和烟火。你说,这算不算最动人的“未成名往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