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会同县刘欢平:藏在湘西南青山里的宝藏歌手,你听过他的故事吗?

后台的灯光晃得人有些睁不开眼,刘欢平却蹲在一堆道具箱后面,手里的吉他调音器正“滴滴”作响。他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袖口还沾着点刚才舞台上的灰尘,像是刚从哪个乡下小镇的演出场赶过来——事实上,他也确实刚从湖南怀化的一个小村里出来。

会同县刘欢平

“欢哥,下一场马上开始了,主持人喊你准备上场。”助理小跑过来提醒他,他抬头笑的时候,眼角堆出几道细纹,像极了你邻家那个会弹吉他不抽烟的叔叔。

你或许没听过“刘欢平”这个名字,但如果你去搜“会同县 歌手”,跳出的一定有他的故事。这个从湘西南大山里走出来的男人,既没有顶流的热搜,也没有百万粉丝,却在短视频平台收到了上万条“听完泪目”的评论。

会同县刘欢平

会同县的青山绿水,是他的“音乐启蒙老师”

刘欢平出生的会同县,藏在湖南怀化的群山里。那里的冬天,雾从河面漫上来,能把人的眉毛都染湿;夏天,蝉鸣从午后一直响到日落,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飘着晒干的柚子皮味。

会同县刘欢平

“我爹以前是山里的伐木工,一有空就吼两句山歌,娘也跟着哼,我就在旁边用扫帚把敲着桌子打拍子。”他笑着从手机里翻出张老照片,黑白照里的小男孩抱把破旧的二胡,蹲在泥巴地里,眼睛却亮得像山里的星星。

十七岁那年,他揣着攒了半年的生活费,坐了三天两夜的绿皮火车去了北京。在地下通道里卖唱时,有人扔下硬币说“这歌没听过,唱流行点的”,他把硬币捡起来,塞回那人手里:“这是我爹教的山歌,不唱这个。”

从“县城明星”到“全网宝藏”,他走了二十年

三十岁之前,刘欢平一直在“折腾”。他在长沙的酒吧驻唱,遇到过醉醺醺的客人把酒泼在他脸上;他在广州的音乐公司当实习生,因为坚持写“带土味”的方言歌被领导骂“没市场”。

“有次我妈打电话来说,村里放电影,放的刘三姐,村里人都说‘欢平的歌比这个还好听’。”他顿了顿,声音低了些,“我就突然觉得,也许我不该总想着‘走出去’,有时候‘根’比‘高楼’更重要。”

后来他回到会同县,在县中学当音乐老师,课余时间把家乡的民谣改编成歌。有人笑他“浪费才华”,他把改编的歌发到网上,没想到火了——那首会同的月亮,歌词里“阿妹的灯在河对岸亮,阿哥的桨在月光里晃”,让无数在外打工的湘西人哭湿了枕头。

“我不火,但我唱的歌能回家”

现在的刘欢平,依旧过着“半隐居”的生活。白天在学校教孩子们唱茉莉花,晚上回家就抱着吉他坐在院子里,对着远山写新歌。有人说他“太佛系”,他却摆摆手:“火能带来什么?能让更多的人听到家乡的歌,就够了。”

去年冬天,他带着学生去县敬老院演出,唱到父亲的散文诗时,台下八十岁的张爷爷突然捂着脸哭:“我娃在外打工,一年没回家了,这歌唱到我心坎里了。”演出结束,张爷爷拉着他的手非要塞给他几个自家种的橘子,说“欢平啊,你唱的是咱老百姓的心事”。

你问我他为什么值得被记住?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刘欢平像一株长在石缝里的松柏,不争不抢,却活得稳稳当当。他没有华丽的舞台造型,却能让听众在朴实的歌词里闻到家乡的泥土香;他从不炒作自己,却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那些“藏在深山人未识”的民间文化。

或许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刘欢平,但这个世界上,总得有人愿意慢下来,为一首歌停留,为一座山守候。

下次当你刷着短视频里的千篇一律的网红神曲时,不妨打开搜索框,输入“会同县刘欢平”。听听那个来自湘西南的声音,他或许不会让你惊艳,却会让你想起——原来有些歌,真的能暖到人心里去。

毕竟,你能有多久没听过一首歌,让你想起家乡的月亮了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