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提起刘欢的歌,大家总说“这才是该有的华语乐坛顶配”?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加班的出租屋里,突然听到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鼓点砸进来,整个人被拽起来跟着吼;或者父母在客厅循环弯弯的月亮,你一边吐槽“耳朵都起茧子了”,一边偷偷跟着哼“变幻莫测的世界里”那句。刘欢的歌,好像总有种魔力——不管过了多少年,不管你是什么年纪,只要前奏一起,某个记忆里的瞬间就会跟着亮起来。

但“顶配”这两个字,真不是随便给的。咱们掰开揉碎了说:现在随便打开短视频平台,十个歌手八个在飙高音,十个作品八个是“流水线甜歌”,可为什么刘欢的歌,没被时间吃掉反成了“常青树”?

先说说“专业”这件事儿。你可能听过有人说“刘欢的歌随便一句都能当教材”,这话不夸张。当年少年壮志不言愁火遍大江南北,有人好奇“这首歌怎么就那么提气?”后来才知道,刘欢录的时候完全没按流行音乐的套路来——没有刻意炫技,却在副歌“几度风雨几春秋”里,把胸腔共鸣和鼻腔共振用得像老匠人雕木,每个音都带着“掷地有声”的劲儿。后来从头再来出来,国企改革正艰难,工人们听着“心若在梦就在”唱得红了眼眶,不是因为词多煽情,是刘欢把那种“熬得住”的劲儿,全揉在了声音的颗粒感里。老一辈音乐人总念叨“唱歌得有根”,刘欢的根,就是扎在最扎实的技术里,却从让你觉得“他在炫技”,只觉得“就该这么唱”。

众人评价歌星刘欢的歌

再说说“传唱度”。现在很多歌“火一阵”,靠的是短视频神曲的魔性BGM,可刘欢的歌,能从街头摊贩的收音机里飘出来,能进音乐厅的交响乐舞台,还能让现在的年轻人刷到时忍不住点赞“这歌是DNA动了”。比如千万次的问,当年北京人在纽约一播,男女老少都会跟着问“我曾经问个不休”,现在你去KTV,00后点这首歌不是因为“怀旧”,是那句“平凡的人们给我最多感动”戳中了他们——谁还没在深夜里觉得自己“平凡”过呢?刘欢的歌从不说教,却总能让不同年龄的人,在旋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就像凤凰于飞,旋律是古典的,可“旧梦依稀往历犹在”的歌词,哪代人听了不会想起某段放不下的过往?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他敢“不迎合”。九十年代港台音乐涌入大陆,满大街都是情情爱爱,刘欢偏要做阿姐鼓这样融合西藏音乐的作品;选秀节目最火的时候,他坐在评委席上说“唱歌得先打动自己,再打动别人”,转身就去跟龚琳娜实验“实验音乐”;连参加综艺歌手,唱从头再来选的是摇滚编曲,有人说“太硬了”,他却说“这首歌就该有这股不服输的劲儿”。在流量至上的年代,他好像活在自己的“音乐时区”里——不媚俗,不跟风,只问“这首歌是不是我想表达的”。这种“轴”,反而让他成了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

你看,现在回头听刘欢的歌,哪一首不是“专业、真诚、有温度”的集合体?技术是底座,情感是内核,不迎合的态度是风骨。就像有人在网上说的:“现在听刘欢,不是听一个歌星,是听华语乐坛该有的样子——不必惊艳,但一定经得起时间啃。”

那话说回来,为什么我们现在反而越来越想念“刘欢这样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不缺“会唱歌的人”,缺的是“用唱歌说话的人”。毕竟,能让一万个人在不同时空里,为一首歌流泪、鼓掌、记一辈子的,从来不是音多高、词多甜,而是歌里的那个“真”字啊。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