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我们到底在怀念刘欢的什么?是嗓子还是黄金时代的胆识?

前几天刷到一条老视频,是1990年北京亚运会闭幕式,刘欢穿着一身简单的西装,站在台上唱弯弯的月亮。没有修音,没有特效,连背景灯都透着点朴素,可他开口那瞬间,整个场馆都安静了——不是偶像派式的尖叫,是一种全场的屏息凝神,像所有人突然被按下了暂停键,只让歌声在空气里荡。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习惯了短视频里秒抓耳的“神曲”,会好奇:“一首老歌,凭什么能让几代人循环三十年?”但如果你问80后、90后,几乎每个人都能哼出那句“我的心充满惆怅,不为那弯弯的月亮”——刘欢的歌,从来不是“听过就算”的类型,是刻在DNA里的声音。

他不是“歌星”,是把音乐当信仰的“匠人”

abc刘欢

要说刘欢在我们这代人心里的分量,可能比很多流量明星加起来都重——不是靠热搜刷屏,而是靠那些年循环播放的歌单,靠他站在台上时那种“把歌唱进心里”的劲儿。

1987年,他凭少年壮志不言愁一炮而红,那时候的他就跟现在很多年轻人不一样。别的歌手红了之后忙着商演、上综艺,他却一头扎进中央音乐学院当老师,带着学生琢磨乐理,写论文研究西方音乐史。有人劝他“别太拼,多赚钱”,他摆摆手:“唱歌是老天赏的饭,但不能只吃现成的,得把根扎深了。”

后来上中国好声音,别的导师抢学员时,他总在纠结“这首歌是不是适合你”“你的技巧能不能支撑住情感”。有个学员唱欢颜,唱得花里胡哨,他直接打断:“你把歌词拆得太碎了,像在做手术,不是在表达情感。你知道三毛写这首歌时,心里想的是什么吗?”结果那学员当场红着眼圈道歉——现在哪个选秀节目敢这么“较真”?刘欢敢,因为他从没把自己当“明星”,只把自己当“音乐匠”。

他的“反套路”,是这个娱乐圈的一股清流

刘欢的“不合群”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一年他参加春晚,导演组想让他戴个酷炫的假发、穿身亮片服,他直接拒绝:“歌是唱给大家听的,不是靠衣服抢镜的。”结果穿着普通西装上台,照样拿了当年的“最受欢迎歌曲”。还有次拍MV,导演要他在镜头前搔首弄姿,他笑着说:“我站这儿唱,大家听歌就好,不用看我跳。”

最绝的是他拒绝商演的态度。上世纪90年代,商演一场能赚普通人十年的工资,他却定了“三不原则”:不唱口水歌,不假唱,不重复唱同一首歌。有老板拿着钱砸过来:“刘老师,随便唱首弯弯的月亮,给五十万!”他把钱推回去:“我这嗓子不是用来重复赚钱的,我想留给真正想听歌的人。”

现在的娱乐圈,“人设”“带货”“剧本”满天飞,刘欢就像个“异类”——他从不刻意立“实力派”人设,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他从不参加真人秀博眼球,却在歌手2019里,五十多岁的人,为了唱好从头再来,天天泡在健身房练体能,唱完直接累到缺氧送医院。有网友说:“看刘欢唱歌,总觉得他不是为了‘赢’,是为了‘对得起这首歌’。”

为什么现在提到刘欢,还有人眼眶发热?

有次采访,记者问他:“您觉得现在的年轻人还听您的歌吗?”他笑着说:“不在乎他们听不听,我只在乎我唱的值不值得。”可事实上,弯弯的月亮千万次的问好汉歌,哪首不是现在的BGM常客?哪首不是KTV里的“必点曲目”?

我们怀念刘欢,可能不只是怀念他的嗓子——那个高音能上C5的“华语乐坛教科书级唱将”,我们更怀念他身上那份“笨办法”:不投机取巧,不迎合市场,就守着“把歌唱好”这一件事。

现在这个时代,热搜三天一换,偶像三个月就过气,可刘欢的歌,三十年后听,依然能让人心里发颤。为什么?因为他的歌里有“真”——真的情感,真的态度,真的对音乐的热爱。就像他说的:“唱歌如做人,心不正,声则不正。”

说真的,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流量歌手”,是刘欢这样“为音乐活”的人。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