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短视频平台上有个小不火出了圈——视频里,一个穿着连体睡衣、肉乎乎脸蛋上还粘着点心渣的小男孩,举着比脸还大的玩具麦克风,奶声奶气地对着镜头说:“我叫刘小满,今年3岁,我是小刘欢!”说完还煞有介事地清了清嗓子,故意压低声音唱了一句“我和我的祖国”,结果音没准,倒把自己逗得咯咯直笑。
这段视频被家长发到网上后,像长了翅膀似的传开了。评论区直接炸锅:“这小表情也太有范儿了!”“刘欢老师看了都得笑出泪吧?”“3岁就这么有镜头感,未来可期啊!”但也有人泼冷水:“不过是孩子闹着玩,家长非要拿来炒作,‘小刘欢’这名头担得起吗?”“别把童年当流量,小心孩子以后厌烦。”
话说回来,3岁孩子自称“小刘欢”,到底是天赋异禀的初露锋芒,还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咱们不妨掰扯掰扯。
先看看这“小刘欢”到底多“能打”
仔细翻翻刘小满的视频合集,还真是有点东西。别的孩子这个年纪还在咿呀学语,他已经能完整跟唱好几首儿歌,而且不是干巴巴地念歌词,是有节奏、带感情的——唱孤勇者时会皱着小拳头,唱生日快乐时会眯着眼睛笑,最绝的是模仿刘欢老师的我和我的祖国,虽然声带还没发育完全,唱不了低音,但那种端着架子、眼神认真的劲儿,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刘小满接触音乐的契机很“日常”:家里有台旧收音机,奶奶平时喜欢听戏曲,他一岁多时就会爬过去扒拉按钮,跟着咿咿呀呀;后来家长给他买了儿童麦克风,他反而对收音机里的老歌更感兴趣,有时候听着听着,自己能哼出几句没听过的调子。爸爸说:“有一次他居然把西游记主题歌的前奏唱全了,我们都惊了,他自己还不知道唱的是什么,就是觉得好听。”
更让人忍俊不禁的是他对“小刘欢”这个称呼的态度。有次直播,网友问他“为什么叫小刘欢”,他歪着脑袋想了半天,认真地说:“刘欢唱歌很大声,我唱歌也很大声!”逗得直播间的观众笑到刷屏。后来有记者连线,他奶奶在旁边补充:“这孩子从小就爱‘表演’,家里来了客人,非要人家听他唱歌,不唱就不让走。我们也没刻意教,就是他喜欢,我们陪着玩。”
“小刘欢”走红背后:是孩子的兴趣,还是家长的“执念”?
其实,像刘小满这样的萌娃在短视频平台上并不少见——会打快板的4岁小女孩,能把摇滚唱出气势的5岁小男孩,还有抱着尤克里里弹原创曲的6岁小姑娘……每个“小天才”的出现,都能收获一片掌声,但也总伴随着质疑:“是不是家长逼出来的?”“这么小就曝光,对孩子好吗?”
这话不无道理。现在的家长,尤其是年轻一代,普遍更重视孩子的兴趣培养,这本是好事。但有时候,“培养”容易变成“执念”:看到邻居家孩子学钢琴,自己家孩子也得学;发现孩子有点唱歌天赋,就开始规划“成名之路”——报名比赛、拍视频、涨粉接商单……一步步把孩子推向“流量中心”。
不过从刘小满家长的采访来看,他们似乎没想那么多。爸爸说:“视频就是随手拍的,发到网上纯属记录生活。我们两口子都是普通上班族,对‘成名’没想法,就是觉得孩子唱歌时特别开心,想留下这些瞬间。”妈妈的说法更实在:“有人问要不要带孩子去节目组,我们现在根本不考虑,太小的孩子哪懂这些,就是玩呗。等他大点了,真有兴趣了,再说不迟。”
这话倒是实在。比起“造星”,更重要的是守护孩子最初的好奇心。就像刘小满自己说的,他唱歌不是因为想当“小刘欢”,就是因为“唱歌很好玩”。对孩子来说,兴趣就是“好玩”,是“我想做”,而不是“我应该做”。家长能做的,不是把“好玩”变成“任务”,而是陪着他一起玩,在他兴致勃勃时鼓鼓掌,在他不想唱时让他歇一歇——或许这才是“兴趣培养”最该有的样子。
说到底,“小刘欢”们需要的是“舞台”,还是“童年”?
有人说,这个时代太需要“小刘欢”这样的故事了——成年人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看着孩子们毫无杂质的热爱,好像自己也找到了出口;也有人担心,当“萌娃”变成一种流量密码,家长们一窝蜂地让孩子“出道”,会不会让他们在过早的曝光中失去本真?
想当年,刘欢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说过:“我从小就喜欢唱歌,但那是偷偷喜欢,因为没人觉得一个普通孩子能靠这个吃饭。直到大学拿了比赛冠军,才敢跟人说‘我想当歌手’。”那时候没有短视频,没有“造星”的捷径,孩子们对兴趣的追逐,更多是藏在心底的、默默的坚持。
而现在,每个孩子手里都可能拿着一部手机,随时随地能“展示自己”。这种便利带来的,既是机会,也是考验。机会是,有天赋的孩子能被更多人看见;考验是,家长能不能守住“不功利”的底线——不把孩子的兴趣当成博眼球的工具,不为了流量剥夺他“慢慢来”的权利。
刘小满目前的状态,或许正是我们想看到的:他会因为唱错歌吐吐舌头,会因为得到夸奖笑得眼睛弯成月牙,会抱着玩偶唱着唱着就睡着了——这才是3岁孩子该有的样子啊。至于他以后会不会真的走上音乐道路,会不会成为第二个“刘欢”,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当他长大回忆起童年,记住的是“唱歌很好玩”,而不是“我必须成为谁”。
所以下次再看到“小刘欢”这样的萌娃,不妨多给他们一点宽容和耐心:别急着给他们贴上“天才”的标签,也别急着规划他们的“星路”。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早开,有的晚开,只要他们能快乐地成长,就已经是最好的“成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