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19岁学生凭什么把刘欢的歌唱进热搜?这届年轻人到底在传承什么?

最近刷短视频,总刷到一个穿校服的男生坐在教室窗边抱着吉他弹从头再来。镜头扫过,能看到课桌角堆着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而他弹到副歌时,突然拔高的嗓音里裹着一股没褪干净的少年气,偏又把刘欢老师原版里的沧桑感磨成了更贴近生活的韧劲。评论区跟着炸了:“这是哪家的孩子?唱得比原唱还上头!”“刘欢的歌没点人生阅历根本驾驭不了吧?这学生怎么做到的?”

他叫李默,19岁,某重点高二学生,第一次在平台发翻唱视频时,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敢露全,只写了“一个普通学生唱弯弯的月亮”。没想到这条视频一周内涨了200万点赞,连刘欢团队的工作人员都转发评论:“听到了新一代的诠释,很好。”

这事儿说魔幻也合理。毕竟在大多数人印象里,刘欢的歌几乎和“经典”“厚重”绑在一起——好汉歌里的江湖气,千万次地问里的漂泊感,凤凰于飞里的岁月唏嘘,哪一首不是需要时间沉淀才能唱出味道?可李默偏不信这个邪,他不仅唱,还敢改,把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编进了吉他指弹前奏,在少年壮志不言愁里加了段即兴Rap,甚至把我和你的英文段落换成了中文rap,唱出了“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的少年意气。

19岁的学生唱刘欢

有人问:“他一个学生,哪来的资格改编刘欢的歌?”这话听着刺耳,但细想又像在问“19岁的人,该不该有超越年纪的思考”。李默在后来的直播里没直接反驳,只是笑着说:“刘欢老师唱那些歌时,也不一定经历过所有故事吧?他唱的是‘人’的心情,是‘听见音乐就能懂’的共鸣,不是非得等到什么年纪才行。”

这话戳中了多少人的软肋。我们总把经典框进“岁月的标本”,却忘了音乐最动人的地方,从来不是唱者的年龄,而是听者从旋律里捞出来的自己。李默的翻唱里没有刻意模仿的皱纹感,却有更真实的少年气——就像他把我爱你中国里的悠扬,唱成了带着课间操风跑调的快乐,反而让更多人想起第一次在音乐课上学这首歌时,偷偷跑调却满脸认真的自己。

其实李默和大多数学生没什么两样。他会在直播里吐槽“昨晚背单词到两点”,会在粉丝群求“推荐好用的错题本”,翻唱视频里的背景音永远是教室里的下课铃或翻书声。但偏偏就是这个“普通人”,把别来捣乱唱成了自习课偷偷传纸条的俏皮,把不能这样活唱成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倔强,让那些原本被认为是“父辈记忆”的歌,突然就有了和年轻人对话的端口。

有音乐人分析过李默的走红:“不是他唱得多完美,是他在用最真诚的方式拆掉‘经典’的围墙。刘欢的歌之所以能传几十年,正是因为它们写的是人性的共通——爱、梦、坚持、遗憾。而年轻人把‘共通’放进自己的生活里,经典就活了。”

这话听着在理。你看,李默的评论区里,70后说“听哭了,想起学生时代听好汉歌热血沸腾的样子”,00后说“原来我妈年轻时听的歌这么酷”,“10后”小朋友跟着弹幕学唱“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经典从不是老一辈的专利,它是流动的河,每一代人都能从里面舀出属于自己的水。

现在再问那个问题:“19岁学生凭什么把刘欢的歌唱进热搜?”答案好像越来越清晰了。他凭的不是技巧,是敢把“经典”和“当下”揉在一起的勇气;凭的不是阅历,是相信“共鸣”比“岁月”更重要的真心。

或许这才是传承真正的样子——不是守着旧唱片发霉,而是让老树长出新枝。19岁的李默做到了,那20岁、30岁的我们呢?什么时候敢也抱着自己的“吉他”,唱一首属于自己的“刘欢的歌”?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