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我是你们的老朋友,今天跟大家唠唠我最近折腾的这个“李宇春 - 下个,路口,见”。别误会,我不是要转行当音乐博主,而是用它来练手做点小东西。
起因:
事情是这样的,最近想搞点音频处理相关的玩意儿,但是又不想一开始就啃那些复杂的算法,就想着先从简单的入手。 刚脑子里蹦出了这首“下个,路口,见”,旋律简单,人声清晰,简直就是完美的实验素材!
准备工作:
- 下载音频: 得把这首歌搞到手。直接去XX音乐平台下了个无损版本的。
- 软件工具: 我选了Audacity,免费开源,功能也够用,主要是上手快。
- Python环境: 因为后面打算用Python做点自动化处理,所以提前把环境搭
开始折腾:
- 音频切割:
先用Audacity把歌曲导入进去,然后就开始切割。 我把歌曲按照歌词一句一句的切开,一句歌词就是一个单独的音频片段。 这个过程挺费时间的,得一句一句的听,一句一句的选,还得注意切割的干净利落,不能有杂音。
- 音量标准化:
切完之后,发现有些片段音量大,有些片段音量小,听起来很不舒服。 我就用Audacity的“标准化”功能,把所有片段的音量都调整到统一的水平。 这个功能挺好用的,一键搞定,省了不少事。
- 拼接实验:
切割和标准化完成之后,就可以开始拼接了。 我试着把不同的歌词片段拼接在一起,看看能不能搞出点新花样。 比如,把“下个”和“路口”这两个片段重复播放几次,然后再加上“见”,感觉还挺有意思的。
- Python自动化:
手动拼接了几次之后,觉得太麻烦了,就想着能不能用Python来自动化这个过程。 于是我就用Python写了个小脚本,可以根据指定的歌词顺序,自动把对应的音频片段拼接在一起。 这样一来,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方便多了。
遇到问题:
- 切割精度: 一开始切割的时候,经常切不准,导致片段之间有杂音。 后来我把Audacity的缩放比例调到最大,仔细观察波形,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 音量波动: 标准化之后,还是有些片段的音量不太一致。 后来我发现是因为这些片段的音频内容比较复杂,导致标准化算法失效。 解决办法是手动调整这些片段的音量。
最终成果:
经过一番折腾,我用这首歌的歌词片段,搞出了几个挺有意思的小作品。 比如,我把歌词倒过来播放,听起来就像外星语一样。 还把一些片段重复播放很多次,营造出一种迷幻的感觉。 虽然这些作品谈不上什么艺术价值,但是我自己觉得挺好玩的。
这回实践,虽然只是简单的音频处理,但是让我对音频处理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也让我体会到了,只要肯动手,就能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现实。 下次,我打算尝试一些更复杂的音频处理技术,比如变声、混响等等。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