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天气,一下子就凉快下来了,搞得人心里也跟着有点秋天的感觉。不知道咋回事,就突然想起了张学友那首《秋意浓》,旋律一直在脑子里转悠。想着光听不过瘾,不如自己动手试试,看看能不能把那份感觉给弄出来。
说干就干。我先把张学友的原版找出来,翻来覆去听了好几遍,主要是想抓住那个味道。这歌,调子不算贼难,但那个劲儿,那个“秋意浓”的氛围,真不好拿捏。得有点落寞,又不能太伤感,还得带着点回忆的甜,复杂得很。
我的练习记录
刚开始练,手指头(或者说嗓子,看你是练啥乐器还是唱歌)那叫一个不听使唤。要么就是节奏跟不上,要么就是那个音的味道不对。就是感觉硬邦邦的,没有原曲里那种流动、那种淡淡的愁绪。
我琢磨着,这不能光顾着把音符弄对了就完事儿。关键是感情。我就试着放慢速度,一个音一个音地去找感觉。想象自己站在有点凉意的风里,看着叶子慢慢变黄落下的样子。
- 先把谱子看熟,标记出几个我觉得特别关键、特别有“秋意”的乐句。
- 然后就分段死磕。哪一段感觉不对,就停下来反复练,有时候一个下午就磨那么一小段。
- 试着用不同的力度和速度去处理。比如有的地方要轻柔一点,像叹息;有的地方又要稍微起来一点,像回忆翻涌。
- 录下自己弹的(或唱的),然后跟原版对比着听。这个过程挺折磨人的,但确实能发现不少问题。
中间有好几次都想撂挑子不干了。练东西嘛就跟过日子一样,总有不顺心、卡壳的时候。特别是练到手指头都僵了,或者嗓子有点哑了,心里那个烦躁。
记得有天晚上,就一个转音,怎么弄都觉得别扭。练得我脑仁疼,索性把东西一放,去窗边站了会儿。看着外面昏黄的路灯,车来车往的,突然好像就有点明白那个“秋意浓”是啥感觉了。不是撕心裂肺的,就是一种淡淡的、弥漫开来的情绪。
回去重新拿起乐器(或者清清嗓子),再试那段,诶,好像顺了一点。感觉这东西,真是得靠磨,也得靠点契机。
总算是能把整首曲子比较完整地弄下来了。不敢说弹(唱)得多跟歌神比那肯定是差远了,但自己那个劲儿是找到了点。至少在弹(唱)的时候,心里头能感受到那份秋天的凉意和淡淡的愁绪了。
对我来说,这就挺满足的了。这个过程虽然有点枯燥,甚至有点折磨,但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自己的手(或嗓子)表达出来那么一点点味道,这种感觉,还真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