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提起张学友,尤其是在咱们这种小地方,那感觉还真有点不一样。我记得那还是好多年前了,那时候我还在老家那个小县城待着。
那时候娱乐活动不多,街头巷尾的店铺,尤其是卖点磁带、CD或者开个小音响店的,十有八九都在放他的歌。什么《吻别》、《祝福》、《饿狼传说》,简直就是背景音乐标配。有时候走在街上,这边店放这首,拐个弯那边店又放另一首,串起来都能听个半场演唱会了。
我自个儿,也跟着瞎哼哼。年轻时候也觉得自己嗓子还行,试着学唱他的歌。结果? 别提了,看着他唱得轻松,自己一试,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那转音、那气息,真不是盖的。那时候才模模糊糊感觉到,人家这“歌神”的名头,真不是白叫的,里头全是功夫。
但在我们那小地方,大家伙儿聊起张学友,很少有人会去抠什么唱功技巧、乐理分析。大家更在乎的是
- 是他歌里的那种感情,失恋了听《心如刀割》,朋友要走了放《祝福》。
- 是那种氛围,好像他的歌声一出来,就能把大伙儿心里那点事儿给唱出来。
- 是那种记忆,谁家结婚放他的情歌,哪个同学毕业聚会唱他的离别曲。
这就挺有意思的。你说他在香港、在全世界那么火,是大明星。但在我们这小县城,他就好像一个老朋友,他的歌声融进了我们生活的柴米油盐里。逢年过节,或者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音响里要是没几首他的歌,总觉得少了点
小城里的大情怀
这种感觉,可能大城市里体会没那么深。大城市选择多,信息也快,今天这个火,明天那个红。但在我们小地方,节奏慢,一个好歌手、几首好歌,就能陪伴大家好多年。
张学友的歌,就像一条线,把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给串起来了。 不管你是干啥的,老板还是工人,老的还是少的,总有那么一两首他的歌能戳中你。这种共同的喜欢,在小地方就形成了一种挺特别的氛围,一种“大爱”。不是说非得有多么狂热,就是一种普遍的认可和喜欢,一种不言而喻的默契。
所以我琢磨着,“小城大爱 张学友”这标题挺实在的。在我们那个小城里,对他的那份喜欢,掺杂了太多的生活印记和共同回忆,简单,但是挺深厚。现在虽然出来很多年了,有时候听到他的老歌,还是会想起当年在小县城街头巷尾听到的那个调调,感觉挺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