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来唠唠我自个儿琢磨吴青峰那事儿的一段经历。
话说有段时间,我也不知道咋回事,就特别迷吴青峰那嗓音,感觉挺特别的,有点飘,又有点劲儿在里头。刚好那阵子《中国好声音》第二季请他去做梦想导师,我就跟着看了几期。
看节目嘛不就是图个乐呵,听听歌。但有时候就爱较真。看着台上有学员唱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导师们各种点评,特别是吴青峰,他说话慢悠悠的,点评起来感觉挺细腻,不是那种咋咋呼呼的。
开始琢磨
我就开始琢磨了,这吴青峰的声音到底特别在哪儿?光听感觉不够,我就想自己试试。找出他苏打绿时期的歌,还有他自己的歌,比如那首《小情歌》啥的,试着在家里跟着瞎吼了几嗓子。我的天,那真不是人干的活儿!完全找不到他那个感觉,要么就是捏着嗓子像蚊子叫,要么就是扯着嗓子跟喊山似的,反正怎么唱怎么别扭。
我这人犟脾气上来了,不行,我得搞明白。我就反复听,暂停,倒回去,再听。不光听他的歌,也看他在好声音里指导学员,听他给人家分析怎么处理细节,怎么表达情绪。他好像特别强调那个“气”,说唱歌得有气支撑着,还得有自己的味道。
KTV的实践
后来有次跟几个哥们儿去KTV,我鼓起勇气,点了他一首歌。具体哪首记不清了,反正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开口,自己都觉得尴尬,完全不是那个味儿。哥们儿还开玩笑说:“哟,你这是模仿秀跑调现场?” 我当时脸皮厚,就硬着头皮唱完了。虽然唱得稀烂,但那次吼完了,好像反而有点感觉了。不是说我唱得多而是感觉好像稍微摸到一点边儿了,就是那种,得用巧劲儿,不能用蛮力。
看节目琢磨细节
回到家我又翻出那几期好声音来看。特别留意吴青峰指导学员的片段,还有那些选了他歌或者风格有点像他的学员。我发现,他好像不太要求学员完全模仿他,反而更看重学员有没有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记得有次看到他对一个声音条件不错的学员说,要找到最舒服的发声方式,不要硬拗。
这时候我才有点明白过来,可能我之前的“实践”方向就错了。我老想着怎么学得“像”,但他的那个“特别”是独一份儿的,是他的嗓音条件、他的表达习惯、他对歌的理解揉在一起形成的。普通人,像我这种嗓子,硬学是学不来的。
的体会
所以后来我再听吴青峰的歌,或者看他在节目里的表现,就不再是那种“我要学会你”的心态了。更多的是欣赏,听他怎么处理一首歌,感受他想表达的情绪。也算是那段“实践”给我带来的一个转变。虽然没学会他那个唱法,但好像对听歌这件事儿,有了点不一样的理解。知道啥叫“个人特色”了,也明白为啥他在好声音里那么强调这个。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瞎折腾了一通,多少还是有点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