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今天就来聊聊张学友那首《醒着做梦》。也不是说要分析歌儿本身,主要是前两天偶然又听到这歌,勾起了我挺多年前的一段实践经历。
那会儿我刚出来自己单干没多久,心里头那个热乎劲儿,真是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拉了两个哥们儿,凑了点钱,就想着搞个大项目。当时我们仨,天天凑一块儿,画大饼,聊想法,从晚上聊到凌晨是常事儿。就跟歌里唱的似的,有点那个“以为就凭那些浪漫傻事,过一生也够用”的劲头,只不过我们那是对事业的幻想。
项目启动初期,进展看着还行。我们租了个小地方,自己动手刷墙、拉线、买二手办公桌椅。每天打了鸡血一样,早上七点到办公室,晚上不到十二点不走。那段时间,真觉得自己是在创造历史,虽然兜里钱不多,但精神头足得很。
现实的闹钟
好景不长。大概过了小半年,问题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了。是资金链开始紧张,之前算的成本根本不够。然后是市场反应跟我们预想的差了十万八千里,东西做出来了,问的人多,掏钱的人少。最要命的是,我们仨之间也开始有分歧了。
一个哥们儿觉得得赶紧找投资,哪怕估值低点也行;另一个觉得产品方向有问题,得改;我觉得是营销没跟上,得加大投入去推。天天开会,天天吵,但谁也说服不了谁。那感觉,真就像歌词说的,“现实像闹钟,吵醒了同床的异梦”。明明大家都在一条船上,但心里想的,做的,已经不是一回事儿了。
那段时间我特拧巴。一方面,看着账上钱越来越少,客户不见增长,心里急得不行;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承认失败,老想着再努努力,说不定就能翻盘。每天晚上躺床上,脑子里还在过白天的事儿,盘算下一步咋走,但第二天到了办公室,面对的还是一堆烂摊子。真就是“醒着做梦”,明明知道现实骨感,但脑子里还在幻想着那个最初的“美梦”。
的折腾与清醒
后来又硬撑了几个月。我试过去跑客户,去拉关系,甚至自己垫了点钱进去想维持着。但大势已去,不是我一个人或者多砸点钱就能扭转的。团队人心也散了,干活儿明显没以前那股劲儿了。
一次开会,大家都不怎么说话了。我先提出来的,我说,“要不算了,再撑下去也没意思了”。当时说出这话,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也松了口气。另外俩哥们儿也没反对,算是默认了。
后面的事儿就比较程序化了。清算资产,遣散仅有的两个员工,处理债务。我负责跑工商税务,把注销手续办了。那段时间,各种签字、盖章、跑腿,反倒没时间去想太多有的没的了。
- 处理办公用品:能卖的二手处理掉,不能卖的当废品。
- 结清员工工资:这是底线,必须保证。
- 处理供应商欠款:一家家谈,尽量争取好的付款条件。
- 办理公司注销:这是最麻烦的,跑了好几个部门。
等所有事儿都弄利索了,我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发呆。没觉得特别难过,就是有点空落落的。这回“实践”,代价不小,但也确实让我明白了,光有热情和想法是不够的,现实很多时候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也残酷得多。
现在再听《醒着做梦》,感触就特别深。不是说情情爱爱那些,而是那种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那种明明知道可能不行了,但还心存幻想的状态,真是经历过的人才懂。也算是一段难得的实践记录,至少让我现在做事儿,脚踏实地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