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点时间,又翻出来周华健的老歌听,听到《摆渡人的歌》,还真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听就是听个旋律,觉得挺好听,有点沧桑感。这回不知道怎么,就想多了解了解。一查才发现,这歌原来是1988年的,我天,那会儿我还在干嘛…… 真的是有些年头了。
还看到说这歌的灵感是来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这个我倒是有点意外,以前光听歌了,没想过背后还有这层意思。琢磨了一下,“摆渡人”这个意象,不就是把人从此岸渡到彼岸嘛歌里唱的那种迷茫、等待、还有点身不由己的感觉,跟《围城》里那种“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的劲儿,好像还真有点儿通。
后来又看到新闻说,周华健最近的巡演,居然把这首老歌拿来当开场曲。这让我挺感慨的。按理说开场不都得是那种特火、特能带动气氛的歌吗?他选了这么一首慢悠悠、有点年代感的歌,说是象征他带着音乐初心回来。这想法,挺周华健的。
我的实践过程
我就试着跟着哼了哼,找了歌词仔细看了几遍。
- 第一步:反复听。 就用最普通的播放器,循环放了几次,仔细感受那个旋律和周华健唱歌的口气。
- 第二步:看歌词。 不光看字面意思,结合那个《围城》的背景去想,越想越觉得有味道。歌词写得不复杂,但就是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愁绪在里面。
- 第三步:回想。 想想自己年轻的时候,是不是也有过那种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下一站去哪儿的感觉。好像每个人在某些阶段,都需要一个“摆渡人”,或者自己也想去做别人的“摆渡人”。
- 第四步:对比。 对比现在听这首歌和以前听的感觉。以前可能就是觉得好听,现在好像能听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可能是经历多了。
感觉这首歌就像一杯陈年的酒,放了这么多年,再拿出来品,味道更醇厚了。周华健把它放在演唱会开头,大概也是想让大家静下心来,先品品这种感觉,再进入后面的热闹。
总的来说,这回重温《摆渡人的歌》,就像跟一位老朋友重新认识了一样。不只是听了个响,还琢磨了点背后的东西,联系了下自己,挺有意思的。有时候,慢下来,听听老歌,还真能咂摸出点不一样的人生滋味。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