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后来的我们”,不管是五月天那首歌,还是后来刘若英导演的那部电影,都挺能勾起人一些想法的。平时就喜欢瞎琢磨,也爱动手实践点刚好最近就做了件跟这主题有点“神似”的事儿。
清理旧硬盘里的“后来”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家里那台老台式机眼瞅着就要彻底不动了,想着在它“咽气”前,赶紧把里面存了好些年的旧硬盘给拆出来,看看还能不能抢救点东西。那硬盘,得有七八年没正经动过了,里面乱七八糟的,啥都有。
第一步:连接与读取
我先是找了个硬盘盒,把那块老旧的3.5寸盘给装了进去,然后小心翼翼地接到我现在的电脑上。刚连上那会儿,心里还有点打鼓,生怕读不出来,或者有坏道。还电脑“叮咚”一声,盘符顺利出现了。点开一看,嚯,那文件结构,简直是灾难现场。
第二步:翻找与整理
接下来就是最磨人的阶段了。我耐着性子,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夹地点开看。里面有:
- 大学时候没写完的论文草稿,现在看真是幼稚得可笑。
- 存了好几百首的MP3,好多歌名都忘了,点开一听,喔,原来是这首!里面就有五月天的不少老歌,循环播放着,还真挺有感觉。
- 那时候拍的照片,用的是很旧的数码相机,像素不高,但记录的瞬间倒是挺真实的。有跟同学出去玩的,有家里的老照片扫描件,还有些拍着玩的风景。
- 还有一些当时觉得特别重要的文档,比如什么计划书、笔记、代码片段,现在看好多都用不上了,甚至都忘了当初为啥要存。
整个过程就像在考古。翻看着这些东西,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那时候的想法、那时候的人、那时候傻乎乎的自己,全都一个个冒出来。真的,跟“后来的我们”那歌里唱的,“只期待后来的你能快乐”,看着这些过去的“我”,还真挺感慨的。
第三步:筛选与备份
我没全删,也没全留。把一些确实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几首特别喜欢的绝版老歌、还有一些觉得可能以后还能“考古”用得上的文档,都挑了出来。新建了个文件夹,规规矩矩地命名,然后备份到了我的新硬盘和云盘里。
至于那些没用的、重复的、或者看了只会觉得“我当时在干嘛”的东西,就直接选中,右键,删除了。删除的时候也没啥犹豫的,毕竟人得往前看嘛
整理后的感受
搞完这一摊子事儿,花了我差不多一个下午。那块老硬盘清空了好多空间,我的新硬盘里多了个叫“过去的时光”的文件夹。虽然身体有点累,脖子也僵了,但心里头好像也跟着清爽了不少。
这回“实践”,就是一次很普通的整理旧物。但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五月天或者其他老歌,再去回顾那些过去的片段,真的会让你对“后来”这个词有更深的体会。我们确实都变了,变成了“后来的我们”。有些东西留下了,有些东西错过了,有些东西放下了。整理硬盘是这样,生活可能也是这样。
反正,挺好的一次经历,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