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音乐教父”刘遇上“娱乐圈照妖镜”卢璐,这个组合比任何真人秀都敢拍吗?

在娱乐圈这个放大镜下,有人靠流量堆砌人设,有人用作品筑牢口碑,还有总有人站在“非主流”的位置,用近乎“较真”的方式,撕开浮华的面纱,扒出藏在镜头后的真实。刘欢和卢璐,就是这样的两个人。

一个是被乐坛追封“活化石”的歌者,从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到我是歌手,他的歌是几代人的BGM,也是音乐人绕不开的标杆;一个是写了二十年乐评、做了十五年娱乐观察的“局外人”,她的文字犀利得像手术刀,曾让不少顶流明星连夜失眠,也让业内人士捏着冷汗称她“娱乐圈的清醒剂”。看似毫无交集的“两极”,却在“内容”这个词上,撞出了惊人的火花——他们都像一根根倔强的刺,扎在这个浮躁的行业里,提醒所有人:有些东西,比热度更值得要。

卢璐:不是毒舌,只是不愿给“皇帝的新衣”鼓掌

卢璐 刘欢

“做娱乐记者那会儿,同行说我是‘扫兴精’,明星团队说我‘不懂人情世故’,但我觉得,观众的耐心不是用来浪费的。”坐在北京工作室的卢璐,手里把玩着褪色的采访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2000年到2020年间的娱乐圈旧事。

2005年,某选秀节目火遍全国,冠军选手一夜爆红,商演接到手软,可卢璐在评论里写了三句话:“他的唱功配不上人气,他的态度配不上追捧,这个行业正在为‘速食成功’买单。”文章发出去第二天,她收到了经纪公司的警告信,也被粉丝围攻“嫉妒”“眼红”。但三个月后,那位冠军因“实力不足”被雪藏,复出后迅速跌入谷底,有人把卢璐的那篇评论翻出来转发,配文“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我不是预言家,只是看得清楚一点。”卢璐说,她见过太多明星在流量里迷失:有人把修音软件当“救命稻草”,连国歌都要修音;有人把人设当“免死金牌”,私生活混乱却靠“学霸”“孝子”标签洗白;还有人把粉丝当“提款机”,“亲儿子”联名卖得比正品还贵,转头骂粉丝“穷鬼”。

2023年,某顶流明星塌房,塌房原因就是她半年前预警过的“数据注水+阴阳合同”。那天晚上,她发了条朋友圈:“我没拆穿任何人的梦,我只是提醒梦该醒了。”下面有留言问“你不怕被封号吗?”她回复:“怕啊,但我更怕二十年后的年轻人,提起娱乐圈只剩‘内卷’和‘假货’。”

现在,卢璐很少写“批评帖”了,转而做“内容观察”——她花三个月时间研究某古装剧的服化道,从清明上河图到明代织锦,写了两万字长文,证明“剧组真的在较真”;她翻出刘欢30年前为北京人在纽约配乐的幕后故事,对比现在“流水线”OST,说“好音乐从来不是‘拼手速’,是‘走心’”。“我不反对娱乐性,但娱乐不该等于‘粗制滥造’。”这句话,她重复了二十年。

刘欢:舞台上的“国王”,舞台外的“顽固派”

“刘欢老师太‘轴’了,轴到让所有人都想挠头。”这是中国好声音导演组对刘欢的评价。2012年,节目刚开播,“盲选”“转椅”成了流量密码,不少选手靠“哭诉惨情”“博同情”晋级,可刘欢从始至终按着评判标准来:“音准、节奏、情感,缺一不可。”

有个女孩,故事编得哭天抢地,说自己“从山沟里出来,唯一的梦想就是唱歌”,结果高音直接破音。导师们都动容了,准备转身,刘欢却按着按钮不松手,等女孩唱完,他说:“你的故事很感人,但唱歌不是‘讲故事’,是‘把故事唱进人心里’。对不起,我不能转。”事后,女孩的经纪人来找他,塞了个厚厚的红包,说“给个面子,这孩子就指望这个节目翻身”,刘欢直接把红包扔出去:“面子是自己给的,不是别人施舍的。她要是真想红,就回去好好练声。”

这样的“轴”,刘欢一辈子没变。刚出道时,他拒绝给“口水歌”作曲,说“那是糟蹋音乐”;拍电影主题曲,导演让他“把副歌改得更朗朗上口点”,他硬是保留了古典和声,结果歌曲成了经典;近几年他身体不好,医生让他别熬夜,他却为了给新人制作专辑,连续一个月录到凌晨三点,说“好歌不等人”。

有人问他“你这么拼,图什么?”他说:“我不图什么,就是想让听到我歌的人知道,音乐是‘用心’做的,不是用‘算法’算出来的。”他的手机屏保,是女儿13岁时写的一句话:“爸爸,你唱的歌比所有流量明星的歌都好听,因为你的歌里有‘真’。”

当“照妖镜”遇上“真歌者”,他们在焦虑的时代做了什么?

卢璐第一次见刘欢,是2018年的音乐论坛。她本来准备在发言时“怼一怼”流量对乐坛的冲击,结果刘欢先开口了:“最近总有人说‘乐坛完了’,我觉得没完,只是很多人忘了‘初心’。”他举了自己的例子,说当年录好汉歌,为了找到“大气”的感觉,跑到黄河边听风声、听水声,录了27遍,嗓子都哑了。“现在有些歌手,录音棚里飘两句,就敢说‘我录专辑了’。这不是‘做音乐’,这是‘玩票’。”

那天晚上,两人聊了三个小时。卢璐说:“我总说‘娱乐圈是片沼泽’,您怎么能在里面待了三十年还不脏?”刘欢笑了:“因为我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观众花钱听我唱歌,不是来看我‘演’明星的,是来听我‘唱’感情的。”

后来,卢璐在专栏里写下了这段对话,标题是刘欢的‘固执’,是这个时代最贵的“奢侈品”。有读者问她“您觉得娱乐圈还有救吗?”她说:“有啊,你看刘欢老师,看那些还在认真写词的作曲家,看那些默默无闻的剧组人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这个“15秒出圈”“一夜爆红”的时代,刘欢和卢璐像两个“不合时宜”的老派人。一个坚持“音乐要有筋骨”,一个相信“评论要有风骨”。他们不接代言不赚快钱,不混饭局不炒人设,就这么“固执”地守着自己的阵地,守着“内容”这两个字的底线。

或许,娱乐不需要那么多“惊叹号”,但需要更多“句号”——刘欢用30年的音乐,为行业画下了无数个值得铭记的“句号”;卢璐用20年的观察,为观众画下了看透浮华的“句号”。

所以,当有人问“娱乐圈还需要这样‘较真’的人吗?”答案其实就在我们的耳机里——当你按下循环键的那首歌,当你为一段真诚的评论点赞的那一刻,你就知道:有些坚持,从来没有过时。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