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不端着“音乐家”架子,只做老百姓的“耳朵”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高音”“大气”——好汉歌的豪迈,千万次的问的深情,弯弯的月亮的悠扬,几乎承包了80后、90后的青春BGM。但少有人知道,这个站在舞台中央的男人,从没把自己当“艺术家”。
当年唱好汉歌时,导演组担心他“太高雅”,唱不出“草根感”,他却直接带着作曲家去山东、河南采风,跟着赶集的百姓听小调,在田埂上哼哼唧改旋律。“音乐不是写给自己听的,得让老百姓听进心里去。”这句话成了他的创作准则。后来唱北京欢迎你,他主动降低音域,跟孙悦、花儿乐队这些“小字辈”搭配,就是怕自己的“大嗓门”抢了热闹的氛围。
他更“不按常理出牌”的,是对名利的态度。上世纪90年代就身价千万的他,常年穿着布鞋上课,在大学讲台一站就是30年,学生们说“刘老师讲莫扎特,比唱流行歌还带劲”。有次综艺请他当导师,别的嘉宾都在争C位,他却蹲在选手旁边改谱子:“你们的声音是金子,我得帮你们把土擦掉,让光透出来。”
现在的娱乐圈,流量明星生怕被“过气”,但刘欢从没慌过。他说:“音乐是棵大树,你得往下扎根,不能光往上长叶子。”今年60岁的他,还在发单曲,还在给年轻音乐人站台——他总说:“我这嗓子老了,可耳朵没老,还能帮年轻人听听路走得正不正。”
赵本山:从“二傻”到“老根”,他的“土味”里藏着最真的生活
如果说刘欢是“高雅殿堂里的接地气”,那赵本山就是“泥地里长出来的艺术花”。1957年出生的他,小时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跟着盲人二叔拉二弦、说口技,在东北的冰天雪地里“滚”出了人生。后来演小品,他从没刻意“搞笑”,就是把村里的事、邻里的情往舞台上搬。
相亲里,“大辣椒”那句“俺们村里老讲究了”,是他从隔壁大妈那儿偷学的原话;卖拐里,“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是他赶集时听人说的调侃。就连刘老根里的“山珍海味”,也是他回东北老家,蹲在炕头上听老舅唠嗑时编的——“老舅说,现在城里人爱吃野菜,咱就把‘人参炖肥母鸡’整成‘笑话’,他们听着乐,咱说着亲。”
赵本山的“聪明”,在于他比谁都懂“老百姓要什么”。春晚导演组曾劝他“别老演农村的”,他摇头:“我就是农村出来的,演别的没那股子‘劲儿’。”后来乡村爱情火了,有人说“太土”,他却说:“土不土,看谁看。城里人觉得土,那是他们没在村里住过——咱演的就是他们想忘又忘不了的乡愁。”
现在他很少上综艺了,有人问他是“过气了”,他却淡然:“我该教的都教了,小沈阳、宋小宝他们都能扛起来了,我这‘老根’,该回土里待着了。”可去年他徒弟丫蛋直播,他突然露面,啥也不说,就跟着唱“咱们屯里的人”,直播间瞬间涌进来200万人——这就是赵本山的本事:不管多久,只要他一开口,你就知道“哦,是咱自家人”。
两个“不搭界”的人,为什么能成为一代人的“精神符号”?
刘欢的旋律里,有黄河的奔涌,有都市的烟火;赵本山的笑声里,有黑土地的厚重,有百姓的温情。他们一个站在聚光灯下唱“大河向东流”,一个蹲在舞台边唠“猫冬的日子”,看似南辕北辙,却藏着同一个密码:把根扎在生活里,才能让艺术活起来。
刘欢曾在采访里说:“我写弯弯的月亮时,就想起了北京胡同里的大妈摇着扇子聊天;赵本山演昨天今天今天,说的就是咱们老百姓过的日子——艺术离不了烟火气,离了,就成了无根的草。”
现在的娱乐圈,总有人追着“潮流”跑:今天唱rap,明天跳街舞,后天又搞“元宇宙演唱会”。可刘欢和赵本山用几十年的证明:真正的“国民度”,从来不是靠炒作刷出来的,而是靠一部作品、一部作品,让观众从心里“认”你。
就像网友说的:“刘欢的歌赵本山的戏,就像是咱们小时候的‘压岁钱’,不管过去多少年,掏出来还是暖的。”或许,这就是艺术最动人的模样——它不一定要多“高级”,但一定要“真”;不一定要多“火”,但一定要“暖”。
这两个名字,隔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却用同样的真诚,在时光里刻下了属于中国人的记忆。下次再听到好汉歌,看到白云黑土,你会想起什么呢?或许,那是我们回不去的青春,也是艺术最本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