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嗓子到底是怎么“练”出来的?那些藏在歌声背后的坚持,你真的了解吗?

在华语乐坛,刘欢的声音几乎是个“传奇符号”。无论是好汉歌里粗犷豪迈的“大河向东流”,还是千万次的问中穿透心扉的呐喊,亦或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柔岁月的倾诉,他的嗓音总能精准拿捏情绪,像一把钥匙,打开不同时代人的记忆闸门。但很少有人真正思考过:这个被无数人形容为“老天爷赏饭吃”的嗓子,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练功”细节?

不是“天赋论”者:刘欢的嗓子,是“磨”出来的

很多人提到刘欢,第一反应就是“天生一副好嗓子”。但事实上,刘欢自己曾多次在采访中否认“天赋论”:“嗓子就像一块田,你不耕作,它就荒了。我见过太多有嗓子却不会用的人,最后都浪费了。”

刘欢练嗓

上世纪80年代,刘欢在中央音乐学院读研师从管林教授时,每天清晨的练声房里,总有他“咿咿呀呀”的身影。“别人练声1小时,他练3小时;别人练完就走,他会拿着录音回听,找气息不稳、音准偏的地方。”刘欢的同学回忆,“有次他感冒嗓子哑了,怕落下进度,就在纸上写发声要点,默念着找感觉,结果纸上的笔记都被手汗浸透了。”

这种近乎“偏执”的练习,贯穿了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为了唱好好汉歌,他跑到山东、河南的民间采风,跟着老艺人学梆子戏的发音;为了处理弯弯的月亮里的细腻情感,他把歌词抄了上百遍,琢磨每个字的咬字轻重;即便是早已成名的经典作品,每次演出前,他仍会花半小时对着镜子练口型,确保每个高音的“头声”位置都精准无误。

练嗓不止“喊嗓子”:科学方法+生活自律,才是关键

刘欢的练嗓,从来不是“瞎喊嗓子”,而是有一套系统的科学方法。他曾总结过自己的“练嗓三要素”:呼吸是根基,共鸣是桥梁,情感是灵魂。

呼吸,是“气场的来源”。刘欢坚持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想象把气吸到后腰,呼气时像吹灰一样,匀速送出。”他每天晨跑后都会练“数葫芦”,从“一葫芦二葫芦”数到“十葫芦”,中间不换气,以此锻炼气息的持续性和控制力。有次录节目,现场设备出了点问题,伴奏突然变小,他硬是用气息托住声音,让观众几乎没察觉到异常,这种“底气”正是日积月累的呼吸训练练出来的。

共鸣,是“音色的放大器”。刘欢的嗓音之所以醇厚且有穿透力,关键在于他会调动不同部位的共鸣。“唱高音时,别用嗓子‘掐’,感觉声音是从后脑勺‘钻’出来的;唱低音时,让胸腔像蜂鸣一样震动。”他会用“哼鸣”练习找共鸣点,闭着嘴从“嗯”声开始,慢慢打开牙关,找到鼻腔、口腔、胸腔的联动感。这种练习枯燥又费劲,但能让音色更饱满,减少声带负担。

情感,是“歌曲的灵魂”。在刘欢看来,没有情感的声音再技巧也是“空壳”。他每唱一首歌前,都会先“吃透”歌词背后的故事。从头再来是为下岗工人写的,他特意去工厂听老工人的讲述;非洲时刻是为公益晚会准备的,他看了大量非洲纪录片,理解当地人对生命的热爱。这种“带情感的练声”,让他的歌声永远有温度,而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

除了专业方法,刘欢的生活自律也是嗓音保养的“必修课”。他从不碰烟酒,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连最爱吃的火锅都“能不吃就不吃”;演出前会提前3小时禁声,哪怕和家人交流也用写字板;每天坚持喝温水,嗓子累了就用金银花泡胖大海。这种近乎“苛刻”的自我管理,让他的嗓子在几十年高强度演唱下,依然保持着稳定的状态。

比“练嗓”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敬畏心”

有人问刘欢:“您唱了这么多年歌,有没有觉得腻了?”他总会摇头:“每首歌都是新的,每次唱都是和听众对话。只要你心里还有对音乐的敬畏,嗓子就不会累。”

这种敬畏心,体现在他对“声音”的极致追求上。有次录制甄嬛传的主题曲凤凰于飞,为了一个“旧梦依稀,浊酒半壶”的“壶”字,他反复唱了十几遍,导演都觉得“可以了”,他却觉得“声音里少了点沧桑感”,直到凌晨三点,在录音棚里调整了咬字的“颗粒感”,才达到满意的效果。

也体现在他对“传承”的重视上。如今,除了担任综艺导师,他还在中央音乐学院带学生,把自己多年的练嗓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嗓子是自己的,但音乐是大家的。我希望年轻人明白,好嗓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是用来讲好故事的。”

写到最后:所谓“黄金嗓子”,不过是“时间+热爱”的沉淀

回到最初的问题:刘欢的嗓子到底怎么练出来的?答案或许很简单: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对科学的敬畏,对音乐的热爱。

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太多人想靠“技巧”一鸣惊人,却忽略了声音的本质——它是情感的载体,是生活的映照。刘欢用几十年的告诉我们:真正的“好嗓子”,从来不是天生的礼物,而是用无数个清晨的练声、无数次对细节的较真、无数颗对音乐的真心,“磨”出来的艺术品。

所以,当你再听到刘欢的歌声时,不妨多想想:那些穿透岁月的旋律背后,藏着多少“台下十年功”的故事。毕竟,所有的“传奇”,都始于平凡的“练习”。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