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嗓子,到底是老天爷赏的饭,还是“熬”出来的传奇?

说起来刘欢,你可能会先想到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或者我是歌手里穿着红T恤、抱吉他安安静静唱歌的样子。但要是你翻他的履历,会发现一个更有意思的事:这个被无数人称为“天赐歌喉”的男人,其实早就把“天赋”熬成了“日常”。

从“中央院的学生”到“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到底需要走多久?

1985年,22岁的刘欢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那时候的他,还是个抱着吉他唱民歌的“校园歌手”。没人能想到,10年后他会唱出弯弯的月亮,用一句“你的脸儿皱成花儿”唱出整个时代对故乡的眷恋;20年后他会唱好汉歌,让那句“大河向东流”成了刻在DNA里的旋律;30年后他会站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用凤凰于飞的“旧梦依稀,往事迷离”让全网静下来听他讲故事。

刘欢等

有人问他:“你的嗓子是不是从小就特别厉害?”他总是笑着摆手:“哪有什么天生厉害?不过是天天‘磨’出来的。”早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他是出了名的“苦行僧”——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声,练声房里永远有他的声音;为了唱好民歌,他跑到陕北找老艺人学信天游,嗓子哑了就用胖大海泡着唱;为了唱好歌剧,他把普契尼的图兰朵翻来覆去听了无数遍,每个音节都对着钢琴校。

你有没有发现?刘欢的歌里,从来只有“唱歌”,没有“飙高音”。有人说他“不炫技”,但真正懂音乐的人都知道:能把技巧藏在情绪里,才是最高级的技巧。弯弯的月亮里,他的声音像月光一样温柔,漫过你的耳朵;好汉歌里,他的声音像山风一样粗犷,撞进你的心里;就算是我是歌手里的千万次的问,他也能把“千万次地问,你到底好在哪儿”唱得像一场心碎的独白。

当“嗓王”遇到“声带危机”,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1998年,刘欢突然嗓子哑了,医生说他声带长了小结,必须马上停声。那时候他刚唱完北京人在纽约,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可为了嗓子,他硬是半年没唱一首歌。

有人劝他:“做个手术就好了呗。”他摇摇头:“我想找找另一种方式——不是靠技巧,靠情感。”那半年,他把所有时间都用来听老唱片,听邓丽君的温柔,听罗文的豪迈,听李宗盛的故事,琢磨“音乐到底该是什么样”。

复出后,他的声音变了,少了些年轻时的锋利,多了些岁月的厚重。但就是这样的声音,反而成了他的“标签”。后来他说:“嗓子坏了,反倒让我明白,唱歌不是‘秀嗓子’,是‘说心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听到一首老歌,突然鼻子一酸,想起很久以前的事。刘欢的歌,就是有这种“穿越时光”的魔力。少年游里的“少年不知愁,不知愁”,唱的是青春的懵懂;从头再来里的“心若在,梦就在”,唱的是生活的勇气;连亚洲雄风里“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都唱得那么有力量,像整个亚洲的心跳。

为什么他总能在“流量”里,守住“音乐”的根?

这些年,综艺圈里涌进太多“流量歌手”,有人靠话题出圈,有人靠造型吸粉,可刘欢总是“慢半拍”——他不接商业代言,很少参加真人秀,甚至连微博都很少发。有人问他:“你不怕被时代淘汰吗?”

他说:“我怕被‘浮躁’淘汰。音乐是需要品的,不是看的。”

去年,有个年轻歌手问他:“刘老师,我想当‘顶流’,该怎么做?”他反问:“你为什么要当顶流?是想让更多人听你的歌,还是想更多人记住你的名字?”

现在的刘欢,更多的时候是坐在大学教室里,给学生们讲音乐,讲文化,讲“怎么做一个真正的歌手”。他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事,就是想让大家知道,音乐是有温度的,是有灵魂的。”

写到最后:所谓“天才”,不过是“热爱”的另一种名字

刘欢的故事,其实没有太多传奇,只有“坚持”——坚持每天练声,坚持用情感唱歌,坚持守住音乐的根。

你可能会问:“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我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我想,大概是“把热爱熬成习惯”吧。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刘欢的歌能传30年?因为他唱的不是“歌曲”,是“生活”;他不是“歌手”,是“说故事的人”。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声音,希望你闭上眼睛,听一听他的“弯弯的月亮”,他的“大河向东”,他的“千万次的问”——然后问问自己:你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毕竟,所谓“天才”,不过是“热爱”的另一种名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