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歌坛活化石”遇上“山寨版自己”:刘欢遇见刘欢模仿秀,是尴尬还是致敬?

很少有人知道,刘欢的衣兜里常年装着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各路音乐人对他的“吐槽”——“欢哥的嗓子,是老天爷赏饭吃,普通人模仿,纯属自取其辱。” 可偏偏有人不信邪,这些年,“刘欢模仿秀”就像野草一样,从电视节目街头舞台,长到了短视频平台。前阵子某直播间,一个叫“小刘欢”的年轻主播,把好汉歌吼得声嘶力竭,弹幕刷屏“像极了刘欢年轻时的疯劲儿”,第二天却被告知:真·刘欢,正在隔壁包间和几个学生讨论民歌改编。

有人替刘欢捏把汗:要是真碰上了,会不会尴尬到脚趾抠地?答案恐怕让很多人意外——他不仅不尴尬,反而会把模仿者当“活教材”。

一、不是谁都能模仿的“技术活儿”

刘欢碰见刘欢模仿秀

“刘欢的嗓子,是‘大魔王’级别的。”这是圈内人公认的事实。他的音域横跨四个八度,从千万次的问的低沉吟唱,到弯弯的月亮的高音转音,既能压得住交响乐的恢弘,又能揉进民间的烟火气。更绝的是他的“叙事感”,听他唱歌就像听人讲故事,每个字都带着情绪的重量,飘到人心里头。

可模仿者往往只学到了“形”,没抓住“魂”。有人故意放大他标志性的“大额头”和“圆框眼镜”,说话时故意压着嗓子,结果成了“四不像”;有人在从头再来里飙高音,却忘了刘欢唱歌时,气息是从丹田里“滚”出来的,不是“吼”出来的。去年某选秀节目,有个选手模仿刘欢唱亚洲雄风,评委直接打断:“你学的不是刘欢,是春晚舞台上的‘人设’。”

二、“真·刘欢”遇上“假·刘欢”:没有尴尬,只有“教学现场”

去年冬天,刘欢去某高校做讲座,结束后的观众互动环节,一个穿黑色T恤的男生突然举起手:“刘欢老师,我能给您唱一段吗?”男生深吸一口气,开口就是好汉歌,嗓音粗粝,台风却带着股不服输的劲儿,简直像年轻时的刘欢照了面。

底下学生开始起哄,刘欢却摘下眼镜,笑着说:“小伙子,你这气口是跟王立岗老师学的吧?(王立岗是刘欢的声乐老师)不过你这‘大风大浪’的‘浪’字,韵母没托住。”男生愣住了,没想到会被当场指出问题。刘欢招招手:“上来,我给你比划一下。”他站在台上,双手打着拍子,从腹式呼吸讲到咬字位置,最后男生再唱一遍,整个礼堂都安静了。

“那天我才明白,真正的模仿,不是学他的样子,而是学他对音乐的‘较真’。”后来这个男生在采访里说。而刘欢呢?当天就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张和男生的合影,配文:“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得把后浪教会了啊。”

三、模仿是艺术的“传声筒”,不是“照相机”

“有人模仿你,说明你的东西有生命力。”刘欢不止一次说过这句话。在他看来,模仿秀就像书法里的“临帖”,刚开始是“形似”,慢慢地才会“神似”,而最终目的,是走出自己的路。

他记得1990年,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人模仿自己,是个农村歌手,拿着破旧的麦克风,唱少年壮志不言愁,调都跑了,可眼里有股光。“我后来专门去后台找他,他说他因为这首歌,才决定来北京闯一闯。”这件事让刘欢明白,模仿就像星星之火,可能点燃某个人的音乐梦想。

这些年,他从不拒绝模仿者,反而会主动关注。看到短视频里有人模仿他的我和你,他会点赞留言;“小刘欢”直播火了,他会让团队买两张票去现场支持,回来跟他汇报“人家现在有自己的原创作品了”。“模仿不是终点,是个起点。很多人从模仿开始,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声音,这比啥都强。”

四、老歌如何“活”在当下?刘欢的答案藏在“模仿”里

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沉迷短视频碎片化听歌,老歌要失传了。可刘欢不这么觉得。他发现,模仿秀反而成了老歌的“新载体”。“好汉歌火起来的时候,是98年,那时候的人听它,觉得是豪迈;现在年轻人模仿它,会在里面加说唱、加电子乐,他们听到的,是自由。老歌不会死,它会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模仿,长出新的枝桠。”

就像他最近听到的一个改编版从头再来,是个00后用AI生成的电子版,开头加了地铁报站的音效,听起来像极了每个大城市打工人的日常。“刘欢要是听见这个,估计会说‘有想法’。”同事打趣他,他眼睛一亮:“对啊,为什么不呢?艺术就该这样,你传我,我传他,传着传着,就传到新时代里去了。”

所以啊,“刘欢遇见刘欢模仿秀”哪有什么尴尬?不过是两个“刘欢”,在时光里打了个照面——一个用音乐刻下了过去的时光,一个用模仿续写着未来的可能。就像刘欢在歌里唱的“心若在,梦就在”,艺术的寿命,从来不是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是因为它总有人愿意“模仿”,总有人愿意“传唱”。

下次再在屏幕里看到“刘欢模仿秀”,不妨多听一会儿——说不定,你听到的不是“山寨”,而是艺术最好的“传声筒”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