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是什么让刘欢在娱乐圈屹立三十余年,成了无数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砥柱”?

提起刘欢,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或许是“春晚舞台上的红色大衣”“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或是我是歌手里那个白发苍苍却依旧声如洪钟的老师。但如果只用“歌手”“音乐人”定义他,未免太单薄——在这个流量为王、更新换代的娱乐圈,刘欢像一块沉默的“砥柱”,用几十年的专注与坚守,让“艺术”二字有了最硬的骨头。

刘欢砥

他把“流行唱法”唱进了学院,让“通俗”有了不俗的底气

90年代初的华语乐坛,港台歌曲横扫大陆,邓丽君、梅艳芳的磁带被反复播放,但“流行唱法”在专业领域始终像“野孩子”,登不上大雅之堂。而刘欢,偏偏带着千万次的问弯弯的月亮破局了。

刘欢砥

他师从中央音乐学院的系主任姚继生,美声、民族、通俗唱法融会贯通,弯弯的月亮里既有美声的通透,又有通俗的缠绵,旋律一起,像把江南的烟雨和北方的苍凉揉进了听众心里。更难得的是,他从不“炫技”,唱高声区时气息稳如磐石,转音处却细腻如 silk,让技术成了服务于情感的仆人。

后来他转身走进课堂,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主攻“音乐制作与录音工程”。有学生回忆,刘欢上课从不说“你必须这样唱”,而是会带着分析贝多芬的交响乐,研究摇滚乐的节奏型,甚至带大家听京剧的咬字——“音乐是通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他培养的学生里,不少成了如今乐坛的中坚力量,带着他的“兼容并包”继续生长。

40公斤体重里藏着“较真”,舞台是他唯一的“道场”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这些年一直受“股骨头坏死”困扰,体重飙到200斤,走路都需要拄拐。但只要站上舞台,他就像换了个人——2022年声生不息里,唱从头再来时,虽然步伐缓慢,每个字却像用生命在砸,唱到“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时,现场观众集体起立,连导演都红了眼眶。

这种“较真”从他刚出道时就刻进了骨子里。1990年拍北京人在纽约时,他唱千万次的问,导演要求用“撕心裂肺”的感觉,他琢磨了半个月,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从凌晨唱到日出,嗓子哑了又哑,最后唱得鼻腔发酸、眼泪直流,才拍板定下现在这个版本。后来有人问他“值得吗”,他说:“观众为你流泪的那一刻,所有付出都有了意义。”

他从不接商演,不炒作,连综艺节目都很少上。有人说他“高冷”,其实他知道自己的舞台在哪里——是音乐厅里的艺术普及,是大学讲堂里的薪火相传,是能让几代人跟着哼唱的经典作品。就像他自己说的:“流量会过去,但好歌能活一辈子。”

在“快餐时代”做“慢炖”,他让娱乐圈记住了“匠心”二字

现在的娱乐圈,太多人追求“速成”:新人靠短视频爆红,歌没出几首就接综艺,演技不好靠“抠图”凑数。而刘欢,出道40年,专辑屈指可数,但每一首都能拿出来当“教科书”——少年壮志不言愁唱出了改革开放青年的热血,爱与愁写尽了都市人的迷茫,从前慢用醇厚的嗓音把木心先生的诗意唱进了人心。

他甚至还为甄嬛传写过插曲凤凰于飞,为了贴合剧中人物的复杂心境,改了七版歌词,“旧梦依稀 往事迷离”的旋律一起,仿佛能看见紫禁城的月光下,那份爱而不得的怅惘。导演郑晓龙说:“找刘欢写歌不是‘商业合作’,是‘信任’,他懂的人心比谁都深。”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端着”。有次采访,记者问他“如何看待现在的小鲜肉歌手”,他笑着说:“他们年轻,有活力,挺好的,但希望他们能多花时间琢磨作品,毕竟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没有批评,没有嘲讽,只有前辈的期许,却比任何尖锐的言论都更有力量。

写在最后:真正的“砥柱”,从不在流量里,而在时光里

娱乐圈从不缺明星,缺的是“明星”二字的本真——照亮别人的光,不灭;值得追随的人,不倒。刘欢就像黄河里的砥柱山,洪水来了他挡着,泥沙来了他托着,自己却始终立在那里,任凭风吹浪打,依旧巍然不动。

他用30年时间证明了:艺术可以快产,但匠心不能急;人可以红一时,但要立得住,就得把根扎进土里,长得慢些,却稳些。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或许我们不该只跟着哼,该想想: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还能留住多少像他这样“不追追光,只做光”的砥柱?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