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你注意过吗?为什么刘欢老师总在公开场合“悄悄打盹”?

前阵子看歌手往期舞台回放,镜头扫到台下评委席,忽然看到刘欢老师靠在椅背上,眼睛微微闭着,嘴角还带着点放松的弧度,像是刚听完一首舒缓的摇篮曲。这一幕把不少人看乐了:“刘欢老师这是被台上歌手唱困了?”其实细心的观众早就发现,刘欢老师好像总在“犯困”——演唱会候场时打盹,采访间隙闭眼休息,甚至录节目时都能在镜头捕捉下瞬间“断电”。都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可这位乐坛“常青树”的“睡功”,好像一年到头都没停过。难道是刘欢老师“嗜睡成性”?还是背后藏着我们不知道的苦衷?

他不是“爱睡”,是把“电量”都给了舞台

要真说刘欢老师“嗜睡”,那可太冤枉了。翻开他的行程表,你会发现这位“胖胖的可爱大叔”其实是个“劳模”。光是去年的演唱会,他一口气跑遍十几个城市,每一场都唱足两小时,从弯弯的月亮到从头再来,高音依旧能穿透全场,连年轻歌手都忍不住感叹:“刘欢老师的肺活量,简直是唱歌界的‘永动机’!”

刘欢睡

那为什么总见他在休息?答案其实藏在他给音乐“较真”的劲儿里。录节目时,他为了给年轻歌手提建议,能反复听十几遍demo,连伴奏里一个和弦的走向都要琢磨半天;写歌时,他常常在工作室待到凌晨,灵感来了连轴转,靠咖啡和浓茶撑着,等天亮了才敢合眼打个盹——你看到的“闭眼休息”,可能刚从他熬了三个通宵的“音乐实验室”里出来。

有次采访中,刘欢老师自己也笑了:“别人看我台上精神,不知道我台下怎么补觉。有时候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能闭眼眯五分钟都是奢侈。”原来,他的“睡功”不是懒,是把嗓子、身体和精神的“蓄水池”,一点点攒起来,全倒在了舞台上。

那些年,他用“打盹”熬过的关,比我们想的更难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的“爱睡”,其实藏着一部和身体“较劲”的抗争史。早在2010年,他就被确诊患有“股骨头坏死”,医生说必须立刻减肥,不然以后连走路都费劲。你想想,一个靠声音吃饭的人,突然要和最爱的红烧肉、啤酒说再见,还要每天在健身房挥汗如雨,这得多难?

可刘欢老师没“喊苦”。他开始在采访时少坐,多站;录制节目时,别人递来的饮料换成白水;就连候场时,都坚持在后台走动,而不是瘫在椅子上。有工作人员回忆,有次录完节目,他累得直接在保姆车上睡着了,鼾声很轻,眉头却皱着——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当天站太久,腿部疼得厉害。

为了手术,他有一年时间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等他再出现时,瘦了整整40斤,虽然鬓角添了白发,但站在台上开口唱好汉歌时,那股子豪情一点没减。后来他在采访里说:“那时候能睡个好觉都是福气,麻药劲儿过了疼得翻来覆去,就靠听以前的老歌熬过去。”原来,他的每一次“打盹”,都是和身体“谈判”时的中场休息;而每一次“醒来”,都带着“还要把歌唱好”的倔强。

我们爱他的“真实”,胜过“完美人设”

这些年,见过太多明星在镜头前永远“端着”,怕形象崩塌,怕被说“不敬业”。但刘欢老师好像从来没在意过这些——他会在采访里直言“我现在胖了,唱歌更费劲”;会因为主持人打趣他的肚子,哈哈大笑地说“这是智慧囊”;更会毫不避讳地在公开场合闭上眼睛,哪怕被拍下“睡照”,也只是挠挠头解释:“累了就眯会儿,老天爷也没说不让睡呀。”

这种“不装”,恰恰戳中了大众的萌点。有人说:“看刘欢老师打盹,就觉得特亲切,好像邻家大叔累坏了打个盹,一点儿没架子。”是啊,明星也是人,会累会困,会在高压的工作里偷偷“回血”。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他们“不完美”的一面?刘欢老师的“睡功”,恰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人:他不是神,是热爱音乐的普通人,用尽全力把最好的音乐带给我们,剩下的,交给时间和睡眠。

就像某次他下台后,有个小歌手跑过去问他:“欢哥,您就不累吗?”他拍拍年轻人的肩膀,指着后台的休息区说:“累啊,但你看那边,只要还能为音乐睡醒,就得接着唱。”那一刻忽然明白:所谓的“敬业”,从不是永不疲倦的超人,而是在疲惫后,依旧愿意为了热爱,一次次“睡醒”再出发。

所以下次再看到刘欢老师在镜头前“打盹”,或许我们不该笑他“困”,该笑着为他鼓掌——这位把半生都献给音乐的大叔,用他的“睡功”告诉我们:真正的热爱,是懂得给身体“充电”,更是带着满格“电量”,继续把歌唱给大家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