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刘欢看见“刘欢”,他是该皱眉还是微笑?模仿者的狂欢,究竟是在致敬还是消解?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位歌手最标志性的唱腔、最经典的旋律甚至最随性的舞台姿态,被另一个人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时,本人会是怎样的心情?是“相看两生厌”的尴尬,还是“知我者谓我心忧”的释然?前几天刷到个旧视频,某选秀节目里有个选手顶着微凸的额头,学着刘欢的经典甩头姿势,把好汉歌吼得震天响,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镜头切到导师席,刘欢本人正端着一杯茶,嘴角噙着点琢磨不透的笑——那一刻我突然琢磨:如果“刘欢”真的撞见了“刘欢”,他会怎么说?

模仿的狂欢:从“致敬”到“复刻”,娱乐圈的“影子”们

要说刘欢被模仿,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从上世纪90年代亚洲雄风响彻大江南北开始,他那标志性的烟酒嗓、大开大合的气息、甚至说话时喜欢用手比划的习惯,就成了观众心中“刘欢式记忆”的符号。后来网上冒出各种“山寨刘欢”,有的模仿他唱歌时皱眉的样子,有的学他主持节目时推眼镜的动作,更夸张的连说话尾音都刻意压得低沉沙哑,活脱脱一个“行走的人民币表情包”。

刘欢看到别人模仿刘欢

这些模仿者里,有的真是铁杆粉丝,纯粹是出于热爱。比如早年间某地方台春节晚会,有个相声演员模仿刘欢唱歌,唱到千万次地问高音部分,硬是扯着嗓子吼出了原版的撕裂感,虽然技巧差了十万八千里,但眼里全是“我太爱刘欢了”的光。节目结束后,导演组联系刘欢团队想问问能不能跟这位“模仿者”合个影,刘欢听后笑着摆摆手:“甭麻烦人家,人家能喜欢我的歌,是我福气。”

可有的模仿,就没那么纯粹了。这两年短视频火起来,不少博主专门靠“模仿刘欢”蹭流量。他们穿着紧身黑T恤,戴着圆框眼镜,故意把头发梳成刘欢那样“中间秃两边茂密”的造型,视频标题里非得加上“刘欢本尊看了都得服气”,内容却是张口闭口“兄弟们,点赞过百万,我就去刘欢家门口要签名”——你说刘欢看见了,是该夸他“会蹭热度”,还是觉得“这哪儿是模仿我,明明是消费我”?

刘欢的“模仿哲学”:他到底在意什么?

要聊刘欢对模仿的态度,得先懂这人。娱乐圈混了快四十年,刘欢早就是个“透明人”:该接的广告不接(“反正我不喝可乐”),该上的真人秀少上(“没时间配合剧本”),甚至连采访都极少提“娱乐圈”三个字。他更像躲在音乐背后的“匠人”,写歌、编曲、带学生,最多跑去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抱着吉他听别人唱歌时,眼里才是“这才是正经事”的光。

这种性格,注定他对“模仿”的看法,跟流量艺人不大一样。记得有次采访被问到“山寨版刘欢”满天飞的事,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慢悠悠地说:“模仿是艺术里最正常不过的事。当年我学西洋唱法,不也是模仿那些大师?能把别人的东西学像,说明他有观察;能在模仿里加上自己的东西,说明他有灵气。就怕那种光‘像’没‘魂’的,学我唱得声嘶力竭,却忘了唱歌是说心里话。”

这话听着客气,其实藏着标准。他曾在节目里点评过一个模仿者,对方把从头再来唱得字正腔圆,连换气点都跟原版分毫不差,刘欢却摇摇头:“技巧是好,可我唱这首歌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下岗工人找工作的难处。你呢?你是不是光想着‘我要唱得像刘欢’?”这话说完,那个模仿者脸都红了。

说白了,刘欢在意的从来不是“别人像不像我”,而是“别人懂不懂音乐背后的东西”。他不怕被模仿,甚至有点“乐于看见模仿”——只要这模仿里带着对音乐的敬畏,对生活的思考。就像他当年鼓励好声音里那个唱弯弯的月亮的学员,对方唱得跟他版本差别挺大,他却拍着桌子叫好:“这才叫有血有肉!我唱的是我的月亮,你唱的是你的月亮,月亮只有一个,感受却能不一样。”

模仿的边界:当“致敬”变成“消费”,我们还剩下什么?

话虽如此,模仿这事儿,终究有个“度”的问题。这些年见过太多“打着模仿的旗号,干着消费的勾当”的操作:有的模仿者靠着“山寨刘欢”接商演,报价是刘欢的十分之一;有的短视频账号,把刘欢的经典演讲剪碎,配上夸张的“洗脑”BGM,美其名曰“正能量模仿”;甚至有人伪造“刘欢模仿者”身份,跑去慈善活动骗捐款——这些事儿,刘欢团队可不是没起诉过。

最让人生气的是那些“低俗模仿”。去年某个直播平台,有个主播穿着“宫廷戏服”,故意把刘欢的我和你改成“网络神曲”,还边跳边扭,嘴里喊着“老铁们,刷火箭,让我给你们来段‘刘欢式喊麦’”。视频传到网上,粉丝们都炸了:“刘欢老师的歌是国歌级别的,怎么能这么糟蹋?”刘欢当时正在给学生上课,助理给他看了视频,他沉默了半分钟,只说了一句:“音乐是干净的,别让它沾上铜臭。”

这话像一记耳光,扇在那些把模仿当“生意”的人脸上。确实,艺术可以模仿,但容不得亵渎。就像书法临碑,你学王羲之的笔锋,得先读懂兰亭序里的情致;你模仿梅兰芳的水袖,得先明白“一招一式都是戏”。丢了内核的模仿,不过是“东施效颦”的闹剧;打着模仿的旗号捞金,更是对原创者的不尊重。

最后一个问题:如果刘欢遇见“刘欢”,他会说什么?

说到底,我们都明白:刘欢只有一个。他的嗓音是天赐的礼物,他对音乐的执着是几十年的磨砺,他那份“不在意浮华”的清醒,更是娱乐圈里的稀罕物。这些“不可复制”的东西,不是靠模仿就能学来的。

但换个想,如果有一天,刘欢真的在某个舞台、某个直播间,撞见一个“活灵活现的刘欢”,他大概率不会皱眉。或许他会走过去,拍拍对方的肩膀问:“小伙子,你唱我的歌,喜欢哪儿?要是真喜欢,不如试试自己写一首?说不定比我的还好。”因为他知道,艺术的传承,从来不是“复制粘贴”,而是在模仿中找到自己的声音,在致敬里走出自己的路。

就像他常对学生说的:“别怕模仿,但更怕停在模仿。音乐这条路,得一直往前走,才能遇见真正的‘自己’。”

下次当你刷到“山寨刘欢”,不妨多看两眼:别急着笑,也别急着骂,问问自己——这个模仿者,是真的爱音乐,还是只想蹭热度?而那个被模仿的刘欢,或许正坐在某个琴房里,写着下一首能让人记住的歌。

毕竟,能让别人模仿,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价值”。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