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刘欢为什么唱歌总带着一股“让人服气”的劲儿吗?是老天爷赏饭吃?还是他自己拼命磨出来的?其实很多人都忘了,这个站在华语乐坛顶端几十年、被年轻人叫“刘老师”的男人,背后还藏着一位真正让他低头鞠躬的“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郭淑珍。
你要是翻看刘欢早年的采访,他总会提起一个细节:第一次见郭淑珍,他带着自己写的歌,紧张得手心冒汗。郭淑珍听完没多说话,只问了他一句:“你唱歌,是想‘告诉’别人什么?”这句问,直接把他从“炫技”的梦里敲醒了。
郭淑珍:不是教“怎么唱”,是教“为什么唱”
很多人以为声乐老师就是教“呼吸”“共鸣”,但郭淑珍不一样。她是新中国第一代声乐教育家,自己就是个“行走的教科书”——上世纪50年代就拿过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后来教出了戴玉强、吴碧霞一众歌唱家,但偏偏有人说她“最特别的弟子,是刘欢”。
刘欢刚进大学那会儿,嗓子亮得像金刚钻,可唱歌总爱“用力过猛”,高音猛冲,低音硬砸,听着挺“厉害”,就是缺一股味儿。郭淑珍没让他死练技巧,反而让他去听戏、读诗,甚至抄红楼梦的判词。“你想想,你唱的‘大河向东流’,是要当个‘嗓门大’的绿林汉,还是想让听众看见你心里的梁山?”她后来跟其他老师聊天时说,“刘欢这孩子,机灵,就是差点‘开窍’。”
有一次练千万次地问,刘欢怎么都找不到那种“欲说还休”的感觉,急得直挠头。郭淑珍没批评他,放了一张德语版我的太阳唱片,说:“你听,卡雷拉斯唱‘太阳’的时候,声音在‘颤抖’,可心是‘稳’的。唱歌不是把自己‘掏空’,是把心里的事‘递’到别人耳朵里。”那天下午,刘欢坐在琴房里,把歌词抄了20遍,抄到眼泪掉在纸上——他突然懂了,原来“唱好”和“唱对”,中间隔着的是“懂不懂人”。
那个让刘欢鞠躬三次的老师
2018年,刘欢在歌手总决赛唱从头再来,唱到“心若在梦就在”时,镜头扫过台下,郭淑珍坐在那儿,眼里含着笑。下了台,刘欢专门跑到后台,给老师深深鞠了三个躬。现场有人说“太隆重了”,他摇头:“没有郭老师,我可能就是个爱唱歌的大学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用音乐说话’。”
其实郭淑珍对刘欢的要求“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有次刘欢比赛拿了个奖,跑回学校显摆,郭淑珍当着同学面泼了盆冷水:“你以为这奖是给你嗓子发的?你是音乐系的学生,不是卖艺的!”这话把刘欢说红了脸,可多年后他才明白:“老师怕我‘飘’了,怕我忘了,唱歌的根,永远是‘尊重音乐’。”
如今50多岁的刘欢,唱起好汉歌还是那么有气势,可你再听他唱丁香花凤凰于飞,总能从声音里听出“沉淀”——不撕心裂肺,却让人心里发颤。这哪是技巧?分明是郭淑珍当年给他种下的“种子”:唱什么歌,先问自己“心里有没有”。
为什么“名师”才敢“严教”?
有人说“郭淑珍教出了刘欢,是运气”,可如果你知道她的背景,就知道这不是运气。她是声乐界的“定海神针”,80多岁了,耳朵比年轻人还尖,能听出学生呼吸时“鼻腔多了一丝杂音”;她带学生从不用“模板”,戴玉强是男高音,吴碧霞是民族唱法,刘欢是“跨界怪才”,她愣是每个人身上都拧出了“独一无二的劲儿”。
这些年总有人问郭淑珍“教学秘诀”,她只会笑:“哪有什么秘诀?就是告诉学生,别把唱歌当‘本事’,当‘本事’就容易‘拿乔’;要把唱歌当‘修行’,修心,才能修出好声音。”
尾声:所有“惊艳”的背后,都有“看不见的手”
刘欢有次接受采访,说:“我唱了半辈子歌,越来越发现,真正的老师不是教你‘怎么红’,是教你‘怎么不歪’。”这句话,说的不就是郭淑珍吗?她就像一个“声音的工匠”,不追求光鲜亮丽,只把每个学生的“棱角”细细打磨,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印记”,站上更高的台。
下次你听刘欢唱歌,不妨想想:那个醇厚的声音里,藏着的可能不只是天赋,更是一位80多岁老教师当年,在琴房里对他说过的那句“告诉我,你想唱给谁听”。
所以啊,刘欢之所以是刘欢,从来不是他一个人在“长跑”。只是他把那份“鞠躬的感恩”,藏进了每一句歌词,每一次呼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