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刘欢唱牧羊人时,很多人大概都和我一样,先被那股裹挟着青草味的旋律撞了心——不是刻意营造的“民族风”,而是像从草原深处飘来的风,裹着羊群的铃铛声、牧人的长调,还有远方的云。可真正让人反复咀嚼的,是那句“我挥动鞭儿赶着太阳,追着那云朵走天涯”,词里那股既辽阔又孤独的劲儿,像把草原牧民的魂都写活了。可问题来了:这样一首能让人瞬间闻到草原气息的歌,到底是谁写的词?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先回到牧羊人的“出生地”。其实这首歌并非孤立的创作,而是1993年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的插曲,虽然剧中没有直接对应的情节,但它像是刘欢为“人在异乡”的主题写的一封“草原家书”。当时刘欢不仅是歌手,还参与了部分主题曲的策划,他需要的不是华丽的辞藻,而是能让漂泊的人瞬间共情的、带着土地温度的文字。而写下这些文字的人,正是词作家——吕远。
提到吕远,可能年轻的朋友有些陌生,但在华语乐坛,他堪称“扎根生活的词曲大师”。上世纪50年代,他就背着吉他走遍草原,跟着牧民住蒙古包、学长调,听老牧人讲“套马杆”“祭敖包”的故事。他常说:“词不是写出来的,是从土地里‘刨’出来的。”比如牧羊人里“鞭子一甩漫天霞光”“草尖上托着夕阳”这些句子,哪里是“创作”?分明是他当年在内蒙古草原上,亲眼看着牧人骑马归来的场景——鞭子甩起的不是声音,是金光;草尖托着的不是太阳,是牧民熬过一整天的踏实。
更让人动容的是,吕远写牧羊人时,根本没想着“写一首神曲”。他当时只想回答一个问题:“当一个人在异乡想家时,什么最能代表‘家’?”不是高楼大厦,不是车水马龙,而是草原上的牧羊人——他们握着的鞭子,是方向;赶着的羊群,是烟火;追的太阳,是希望。这些词被吕远写出来时,带着牧民说话的“土味”,却比任何华丽修辞都戳心。后来刘欢谱曲时,特意没用太复杂的编曲,就是一把吉他、一把马头琴,加上自己醇厚的嗓音,像把吕远从草原带回来的风,直接吹进了听众耳朵里。
有人说牧羊人是“草原版的故乡的云”,这话一点没错。它不像有些歌那样刻意“炫技”,却把“根”两个字,写进了每个人的心里。下次再听到“我挥动鞭儿赶着太阳”,不妨想想:吕远当年在蒙古包的油灯下写下这句词时,笔尖是不是也带着草原夜风的凉?刘欢唱到这句时,脑海里是不是也浮现出那个骑着马、追着云的牧羊人?
其实一首好歌的词和曲,就像牧羊人和他的羊群——互相依存,缺了谁都走不远。吕远用土地的文字,给漂泊的人搭了一座“草原的精神故乡”;而刘欢用嗓音的温度,让这座故乡有了人的呼吸。所以下次再问“刘欢牧羊人作词是谁”,答案不仅是吕远这个名字,更是一段在草原上“长”出来的故事,是每个中国人骨子里,对“家”和“根”最温柔的牵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