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爸妈,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让这个“乐坛常青树”至今念叨?

咱们今天不聊刘欢那高到没朋友的好汉歌,也不说他唱哭全场的从头再来,就想聊聊“刘欢”这俩字背后的根——他的爸妈。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话用在刘欢身上,再贴切不过。这对普通的知识分子父母,到底是怎么把儿子培养成“国民歌王”的?他们的故事,比电视剧还动人。

刘欢的爸妈

书香门第的“基因密码”:爸妈给了他最珍贵的“底色”

刘欢1963年生于天津,父亲刘明是个地道的“文化人”,在北京某中学教了一辈子语文;母亲张广义是医院医生,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在那个物质不丰裕的年代,这样的家庭算得上“清贵”,但也正是这种清贵,给了刘欢最珍贵的成长土壤。

刘欢的爸妈

有次刘欢在采访里说:“我爸总跟我说,‘人这辈子,不能光想着显摆,肚子里得有真东西。’”这话可不是白说的。刘明老师自己就是出了名的“书痴”,家里书架上没别的,全是书——四大名著、古典诗词、世界名著,甚至还有一些冷门的文史哲专著。刘欢从小就泡在这堆书里,别的孩子玩玻璃球的时候,他可能正抱着本史记看故事。

或许有人会说,教语文的父亲,是不是早早逼他背古诗?刘欢摆手笑了:“我爸从不强求,他就是自己看,看到有意思的地方就念出声来,我听得久了,自然就记住了。”你看,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从不是“填鸭式灌输”,而是“润物细无声”——父母自己爱什么,孩子就会被感染什么。刘欢后来唱歌时总带着一股“书卷气”,那种咬字清晰、情感浓厚的劲儿,不正是从小泡在书里练出来的吗?

刘欢的爸妈

父母的“不干涉”与“悄悄支持”:他的音乐梦,他们默默托了一把

要说刘欢的音乐之路,一开始可没那么顺。1981年,他考上国际关系学院,学的是“比较文化专业”,跟音乐“八竿子打不着”。可谁也没想到,这个“文科男”居然在大学里玩起了乐队,还自学钢琴、吉他。

那时候,很多家长一听孩子“不务正业”就急,但刘欢的父母没骂他,甚至没说过“你赶紧好好学习,别瞎搞”这种话。后来刘欢才知道,母亲张广义偷偷去听过他一次演出,回来跟父亲说:“这孩子唱歌时眼睛里是有光的,比他背书时还亮。”

更绝的是父亲刘明。有次刘欢想参加一个歌唱比赛,需要一套像样的演出服,可学生哪有钱?他磨磨唧唧跟父亲开口,本以为会被数落,结果父亲从兜里掏出几张零钱:“去吧,别省着。但记住,衣服是辅助,你得唱出东西来,别让人家光记着你的衣服。”

这就是中国式父母的爱啊——从不大张旗鼓地说“支持”,却总在你需要的时候,把最稳的“后背”给你。刘欢后来在节目里提起这事,眼圈还是红了:“他们不懂音乐,但他们懂我。知道我喜欢,就由着我;知道我需要,就悄悄递上来。”

藏在名字里的深意:“欢”字背后,是父母最朴素的期盼

很多人好奇,刘欢叫“刘欢”,是不是父母希望他“永远快乐”?确实有这层意思,但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刘明老师给儿子取名“欢”,其实是取自“欢歌笑语”——希望他能用歌声给别人带来快乐。可有意思的是,刘欢自己年轻那会儿,总觉得自己性格有点“闷”,跟“欢”字不搭。母亲听他这么说,乐了:“傻小子,‘欢’不是让你咋咋呼呼,是心里有劲儿,能把劲儿给别人。”

这话说到根上了。刘欢后来唱歌,不管是千万次的问的深情,还是弯弯的月亮的婉转,甚至是好汉歌的豪迈,确实总能给人力量。就像他母亲说的,他的歌里藏着“心里的劲儿”,而这劲儿,不就是父母从小教他的“把好的给别人”吗?

可惜的是,刘欢父母去世得早,没能看到儿子如今在乐坛的“常青树”模样。但刘欢总说:“他们虽然不在了,但只要我唱起歌,就觉得他们坐在下面听呢。”甚至有次在演唱会上,他唱到从头再来,突然停顿,对着台下说:“这首歌,唱给我爸妈听,也想告诉所有像爸妈一样普通却伟大的人——日子再难,从头再来。”

写在最后:所谓“成功”,不过是父母给的爱,开出了花

刘欢的故事,现在听起来特别“真实”——没有星二代的光环,没有资源加持,就凭一对普通父母默默的爱,愣是把孩子培养成了“国民歌王”。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孩子最需要的,从来不是昂贵的玩具、补习班,而是父母给的那份“看见”和“托举”——看见他眼里的光,托起他追梦的路。

刘欢父母没教过他乐理,没给他找过老师,但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儿子:什么是认真,什么是善良,什么是“把日子过好,把本事练硬”。这些藏在“岁月里”的教育,比任何技巧都管用。

所以下次再听刘欢唱歌时,不妨多想一层:那沙哑的嗓音里,除了岁月的沉淀,是不是还藏着一位语文老师的书声,一位母亲的叮咛?毕竟,能写进歌里的故事,从来都是“爱的回响”。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