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从成都玉林路的酒馆舞台到刘欢的导师课堂,这位女学员凭什么让“老顽童”都改了判词?

要说娱乐圈里真正“不靠流量靠实力”的老师,刘欢绝对算一个。他眼里的学员,从来不是“颜值即正义”的速食产品,而是要“有故事、有灵魂、能让人记住声音”的料。可偏偏有这么一个成都姑娘,几年前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没撕名牌、没炒CP,就抱着把吉他唱了句“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硬是让见惯大场面的刘欢拍着大腿喊“这声音绝了”——她就是王若卉,一个从成都小巷子里走出来的“刘欢女学员”。

刘欢的女学员四川成都

玉林路的深夜吉他,藏着一个女孩的音乐“笨拙期”

提到成都,人们总会想到茶馆里的盖碗茶、宽窄巷子的慢生活,但王若卉的音乐起点,却藏在玉林路一家不足10平米的酒馆里。2015年,还是音乐学院学生的她,每晚8点准时抱着二手吉他坐在酒馆角落,唱着宋冬野的安和桥,也唱着自己写的春熙路的雨。那时的她,唱歌总带着点“轴”——没人点民谣她偏要唱爵士,有人起哄唱流行,她却非要加段川剧帮腔的转音。

刘欢的女学员四川成都

“当时酒馆老板总说我‘犟’,明明能靠翻红歌火,非要搞些‘花里胡哨’的。”王若卉后来在采访里笑,眼里还带着点成都姑娘特有的“耙耳朵”憨厚,“但我就是觉得,歌里没点自己的‘味’,唱出来跟白开水有啥子区别?”这股“犟”劲儿,让她在酒馆积累了第一批听众,也让她声音里的“成都味”越来越浓——不像有些民谣歌手刻意模仿赵雷的沧桑,她的嗓音里带着点东郊记忆的工业风,又混着九眼桥的夜色朦胧,清亮中藏着股子野劲儿,像极了成都人说的“辣而不燥”。

好声音后台,刘欢为她改了“专业判词”

2018年,王若卉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名中国好声音。初选时她唱了首原创锦江路的猫,歌词里有“茶馆老板摇着蒲扇,说我唱得比龙门阵还巴适”,编曲里还塞了句变调的“幺妹儿”。当时转椅的导师里,那英直接摇头“这歌太散”,李健笑着问“你是想当民谣歌手还是川剧演员”,直到刘欢拍下转身,才给了她一颗定心丸。

“我记得刘欢老师第一句话说的是‘你的音色里有种矛盾感,像成都的夏天,看似温和,其实藏着股子躁动’。”王若卉回忆,这句话让她突然觉得“遇到知己”。但真正让她记住的,是后来battle环节的插曲。当时她要PK一位唱功顶尖的学员,所有人都以为她会拼技巧,结果她拿起吉他又唱了那首锦江路的猫,只是在副歌部分加了段清口川剧的“高腔”——那一嗓子,把从玉林路到锦江路的夜色都唱进了听众耳朵里。

后台采访时,刘欢罕见地“批判”起赛制:“有些学员唱歌,技巧比谁都熟,但听多了像塑料花,没味儿。王若卉不一样,她唱的时候,你眼角会跟着湿——这不是技巧能教出来的,这是生活喂出来的。”这话后来被做成字幕条在网上疯传,有人问他是不是“太夸奖”,他却摆摆手:“好音乐就该有‘烟火气’,成都的烟火气最养人,她懂这个。”

从“刘欢学员”到“成都名片”:她把家乡唱进了骨子里

成名后,王若卉没像很多学员一样扎进综艺和拍戏,反而回了成都,开了家叫“巷声”的小音乐工作室。就在宽窄巷子附近,墙上贴满本地音乐人的海报,桌上永远摆着盖碗茶,每周三的“民谣夜”,她还是会抱着吉他唱安和桥,只是台下坐的,从之前的路人变成了扛着“长枪短炮”的歌迷。

“有人说我傻,明明可以走流量路线,非要缩回成都当‘小透明’。”王若卉拨着吉他弦,笑得眼睛弯弯,“但我就是觉得,我的根在这里。我的歌里有玉林路的酒、锦江的雨,还有我奶奶每次打电话说的‘莫熬夜,勒点成都的夜再美,也不如你身体要紧’——这些都是我写歌的‘粮食’,离开了就饿得慌。”

去年,她为成都大运会写了一首烟火成都,歌词里没提熊猫、没提火锅,只写了“运动员村的灯亮到凌晨/巡警大哥的自行车铃比春熙路还热闹/卖冰粉嬢嬢说‘小伙子跑累了来碗甜的,成都的风水都在这碗里’”。这首歌后来成了大运会的“隐藏主题曲”,连外媒报道时都夸“这首歌让成都有了温度”。

前几天刷到她的视频,她正在工作室教一群小孩唱成都,有个小男孩问:“姐姐,你为啥非要用成都话唱?”她蹲下来摸着孩子头说:“因为用了成都话,你奶奶一听就知道,这是我家的姑娘啊。”

写在最后:好音乐,从来都是“有根”的

这些年,娱乐圈里“速食选手”一波接一波,有人靠翻唱走红,有人靠炒作出圈,但像王若卉这样,把家乡刻进歌声里的歌手,反倒成了“清流”。刘欢当年说她“有烟火气”,如今看来,这烟火气不是喊口号,而是她愿不愿意把“成都”这两个字,从歌词里唱到生活里,从舞台上唱到骨子里。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从成都玉林路的酒馆到刘欢的导师课堂,王若卉凭什么让“老顽童”都改了判词?凭的不是技巧有多华丽,而是她的歌里有根——那根扎在成都的茶馆里、扎在锦江的晚风里、扎在每个成都人心里“巴适得板”的生活里。毕竟,好音乐从不是无根的浮萍,带着故乡的泥土香,才能让每个人都听见自己的故事。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