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一句“找人有眼光”,刘啸凭什么让乐坛前辈这么夸?

去年声生不息后台,有人拍到刘欢拉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指着台上的歌手笑着说:“你们知道吗?当年找这个人,可是刘啸推荐的,真没看走眼!”镜头晃过,被点名的刘啸不好意思挠头,嘴角却藏不住笑——在娱乐圈里,能让刘欢如此当面“点名表扬”的人,可不多见。

刘欢点评刘啸

刘啸是谁?要搁十年前,认识他的人大概没几个。但现在打开各大音乐综艺的后台花絮,总能看到这个戴黑框眼镜、说话温声细语的男人,被导演组围住问“刘欢老师下期想听什么歌”,被艺人追着问“帮我看看这个和声对不对”,连见惯大场面的何炅都会在台上半开玩笑地说:“咱们节目组的‘活字典’,非刘啸莫属啊。”

从“机房小工”到“乐界伯乐”,他踩过的坑都是经验值

刘欢点评刘啸

说起刘啸的入行,说起来有点“草莽”。90年代末,他从音乐学院毕业,没急着去当歌手或老师,反而在北京西边一家录音棚当起了“机房小工”——搬设备、调话筒、给大师打下手,每天天不亮就到,收工时星星都出来了。“那时候刘欢老师也常来录歌,我就帮他拿乐谱、拷贝音频,偶尔他看我调音台操作还挺利索,会主动问‘小伙子,你觉得这段和声怎么改?’”刘啸后来在一次采访里笑着说,“哪敢提建议啊,就小心翼翼说‘老师,您觉得这个高音要不要加个混响?’结果人家反过来夸‘有想法嘛’。”

现在回头想,那些在录音棚里“偷师”的日子,成了他最宝贵的“实习期”。他跟着录音棚里的大师学混音,跟着来录歌的歌手学舞台表现,甚至跟着经纪人学怎么“和艺人打交道”。“有人说做选角要会看人,其实哪有那么玄?就是把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性格脾气都记在本子上,慢慢就摸清了。”刘啸说,“比如某位歌手,录音棚里唱得天花乱坠,一上台就紧张;某位歌手,谱子上没写的即兴段落,他随便哼两句都特别抓耳——这些都是要‘泡’出来的经验。”

直到2010年前后,音乐综艺井喷式爆发,刘啸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他成了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节目的选角导演。别人问他选人有什么“秘诀”,他总摆摆手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懂音乐,更懂人’。”

刘欢为啥“信任”他?只因他把“挑剔”当成了责任

知道刘啸和刘欢的“深度绑定”,是在声生不息录制时。有次后台采访,刘欢突然提到:“(节目里)有些年轻歌手,可能技巧不错,但缺乏对音乐的‘敬畏心’,这时候啸子就会跳出来,拿着乐谱一句一句和他们较真,比我还像‘恶人’。”台下刘啸赶紧摆手:“别别别,刘老师您才是真懂音乐的人,我那算啥。”

但观众们后来在花絮里看到了真实的一幕:有位年轻歌手改编了一首经典老歌,加入了太多电子元素,刘啸拿着总谱皱着眉头说:“这里和声是不是太满了?原曲那种留白的感觉没了。”歌手有点不服气:“现在年轻人不都喜欢这种炸裂的效果吗?”刘啸没急,反而拿出手机,点开刘欢多年前唱的同一首歌片段:“你听听刘老师这里,明明可以飙高音,但他故意压下来,让情绪‘慢慢渗’——好音乐不是‘比谁嗓门大’,是‘比谁能让耳朵舒服’。”后来这段改编播出后,不少乐评人说:“刘啸的‘较真’,让这首歌有了‘时间的味道’。”

为啥刘欢这么“纵容”他的“较真”?因为刘啸从不会“为了选人而选人”。有次节目组想请一位流量歌手,但刘啸发现这位歌手私下从未练过视唱练耳,对乐理知识一窍不通。“不是说他不行,但我们的节目是‘竞技类’,对音乐素养要求高,硬塞进来不是害人家吗?”刘啸拒绝了节目组的“压力”,反而花时间帮那位歌手对接声乐老师,后来那位歌手在其他综艺里进步飞快,专门发消息感谢他:“啸哥,幸好您当初没‘抬手’,我才没错过进步的机会。”

“伯乐”不是“捧红谁”,而是让“对的人”遇到“对的舞台”

这些年,刘啸手上“过”的歌手数不胜数,红的、没红的,但他从不在采访里说自己“捧红过谁”。“我哪有那么大本事?他们本身就是千里马,我不过是恰好给牵了牵线罢了。”这话听着谦虚,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份“恰好”背后,是无数个熬夜扒谱的夜晚,是无数遍反复听歌的耳朵,是对每个歌手“声音DNA”的精准把握。

比如某位民歌出身的歌手,一开始节目组想让她唱流行歌,怕“水土不服”。刘啸却拿着她的试听音频说:“你们听听她唱副歌时,那个颤音里带着的‘山歌味’,这才是她的‘根’啊。”后来节目给她设计了一首“民谣+流行”的歌,结果一播出就火上热搜,网友说:“原来民歌还能这么唱!”

还有位唱摇滚的少年,嗓音条件特别好,但性格太跳脱,总想挑战“慢歌”。刘啸没直接否定,而是带他去听刘欢唱的弯弯的月亮:“摇滚可以是呐喊,也可以是倾诉,你看刘老师唱这首歌时,连呼吸都带着故事——你敢不敢试试用摇滚的心,唱一首‘温柔的歌’?”后来那位少年的改编版,让评委都红了眼眶:“这哪是唱歌,是把‘心’掏出来给你看啊。”

现在再回头看刘欢当年那句“找人有眼光”,突然明白这不是客套——在流量至上、速食成风的娱乐圈,像刘啸这样愿意“慢下来”,用专业和耐心去挖掘“声音价值”的人,确实少见。他不用刻意制造话题,不用靠“拉踩博眼球”,但只要他经手的节目,总能让人听到音乐的“诚意”。

说到底,娱乐圈从不缺“一夜成名”的故事,但缺能把“才华”和“价值”焊在同一个舞台上的“伯乐”。刘啸凭什么能让刘欢这么夸?或许答案就藏在他常说的那句话里:“找人对不对,不看红不红,看他站上去时,眼睛里有没有‘光’——那光,骗不了人。”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