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我是歌手总决赛后台,刘欢坐在休息室的沙发上,手里捏着一杯温水,盯着屏幕里抱着吉他唱成都的赵雷,眼神里带着少见的认真。节目组的人凑过来问他对这位“民谣新人”的看法,他没急着回答,先抿了口温水,才慢慢开口:“你看他唱歌,不像表演,像在跟你讲一件昨天刚发生的事。现在这样的歌手,太少了。”
后来这句话被反复提起,成了很多人理解赵雷的钥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刘欢和赵雷的交集,远不止屏幕上的那几分钟。早在2010年的民谣圈小聚上,就有人见过刘欢蹲在酒吧角落,听赵雷弹新写的画,散场时拍着他的肩膀说:“词写得真好,就是别总闷着,让更多人听见。”
有人问过刘欢:“您带过那么多学员,评价标准那么多,为什么对赵雷总说着重‘真诚’两个字?”他当时笑了笑,指着手机里存的赵雷早期现场视频:“你看他唱南方姑娘,唱到‘他明白她喜欢着南方’时,手会不自觉地攥紧吉他弦——那不是设计好的动作,是心里真的有那个‘姑娘’。真正的歌者,眼里是有东西的。”
这话一点不假。赵雷的音乐里,永远带着一股“生活本来的味道”。成都里有玉林路的酒馆和带不走的姑娘,理想里有租来的房子和熄灭的烟头,画里有“画上一间房子,住着画上的一家人”,连调弦时偶尔的杂音,都成了歌里的一部分。有次采访,记者问他:“为什么不把瑕疵剪掉?”他挠挠头,咧嘴笑:“那是我写歌时,手指冻得发僵弹错的,就像冬天走路摔了一跤,疼是真的,日子也是真的。”
刘欢最欣赏的,或许就是这份“不装”。他曾在一个音乐分享会上说过:“现在的音乐市场太‘聪明’了,太多人知道怎么写歌能火,怎么唱能红,却忘了音乐最初的功能——是人的心跳。”他举了个例子:“赵雷的少年锦时,没有华丽的前奏,没有复杂的编曲,就是一把吉他,一句‘骑着单车的人,不会因为前面是斜坡就停下’——很多人说这是‘怀旧’,我觉得不对,这是‘共鸣’。谁没在少年时为了个目标拼过命呢?这种共鸣,比任何技巧都管用。”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2017年成都爆火后,有人说赵雷“运气好”,碰上了短视频的红利。刘欢在一次直播时听到这话,直接反驳:“运气?他写了10年歌,在各个城市的酒吧里唱到嗓子沙哑,这是运气?音乐这东西,从来都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赵雷的功,就功在他把十年的生活,酿成了一首首能让人记住的歌。”
其实刘欢和赵雷,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人。刘欢是学院派的标杆,歌剧、流行、民族样样精通,站在舞台上自带光芒;赵雷是街头巷尾的歌者,穿着T恤牛仔裤,坐在小凳子上就能唱出故事。但恰恰是这种不同,让刘欢的点评多了份“懂行”的分量——他知道什么是“技术过硬”,更知道什么是“直抵人心”。
有次音乐节后台,赵雷紧张得手心冒汗,刘欢刚好路过,递给他一瓶矿泉水:“别慌,就当下面坐的都是你的酒友。”赵雷抬头看他,眼睛亮了一下,后来在台上唱理想时,破天荒地加了一句:“刘欢老师今天在这儿,我得唱好点——不过就算他不在,我也得唱好,因为这歌,写的是我自己。”
这话后来传到刘欢耳朵里,他正在给新人上课,笑着说:“你看,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它不是技巧,也不是人设,是让你在台上时,敢把最真实的自己亮出来。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能分辨出,你是真在唱歌,还是在‘演唱歌’。”
如今十年过去,成都仍是KTV里的热门金曲,赵雷依然没变成流量明星,还是背着吉他跑音乐节,写歌、练琴,偶尔被拍到在北京胡同里买菜。有人说他“不争气”,但刘欢在一次采访里说:“他活成了音乐人该有的样子——不依附于流量,不讨好市场,只忠于自己。这种‘不争’,才是最难得的‘争’。”
那么,当刘欢的“苛刻眼光”遇上赵雷的“生活化表达”,究竟是什么让这两代音乐人产生了“灵魂共鸣”?或许答案就藏在那些被时间反复打磨的歌里——真正的音乐,从来不是比谁的声音更响,而是谁的故事更真;不是比谁的技术更炫,而是谁的心跳更能让你听见。
当成都的第一个吉他响起时,你听见的,到底是赵雷的故事,还是你自己曾经的日子?这大概,就是刘欢口中“真诚得像从土里长出来的音乐”最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