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演唱会志愿者,究竟是怎样一群人在默默托起舞台的光?

深夜的北京凯迪拉克中心,最后一首从头再来的尾音散尽,观众潮水般退场时,我看见角落里几个穿着荧光绿马甲的人正弯腰捡拾地上的水瓶。额角渗着汗,T恤贴在背上,却笑得比台下的观众还满足。他们是刘欢演唱会的志愿者,一群没在聚光灯下露过脸,却让整场演唱会“活”了起来的人。

刘欢演唱会志愿者

“不是‘追星’,是‘追着光的人’”

“有人说我们傻,免费干活还要自己倒贴车费,但看到刘老师鞠躬说‘谢谢你们’的时候,值了。”志愿者小周是北京某大学的大三学生,为了这场三天连演的志愿者,她推掉了两份兼职。报名时她没想太多,“就是觉得刘欢老师的歌,陪我从初中到现在,想为他做点什么”。

刘欢演唱会志愿者

和她一样,志愿者里有退休教师王阿姨,说“听刘欢的歌像上了堂人生课”;有刚毕业的设计师小林,带着“想看看顶级演唱会幕后什么样”的好奇;还有跟着妈妈一起来“体验生活”的高中生小宇,抱着相机到处拍“志愿者姐姐们的可爱瞬间”。他们年龄、身份各异,却因为同一个理由聚在这里——不是冲着“刘欢”的名头,而是冲着那份对音乐的敬畏,和想把一件事做纯粹的热忱。

“比台下观众更懂‘高光时刻’的人”

你以为志愿者只是“维持秩序的”?那太小看这份工作了。开演前两小时,他们就要到场:清点物资、调试设备、熟悉疏散路线,甚至连每个垃圾桶的位置、哪个通道轮椅最方便,都刻在心里。

“最紧张的是第三场,刘老师唱弯弯的月亮时,后台突然有人跑来说音响有点杂音。”志愿者老李是舞台组的“老手”,做过不少大型演出,但那天手心全是汗,“赶紧跑过去跟调音师比划,同时要跟台下的观众解释‘稍微有点小问题,马上好’,生怕影响大家听歌”。最后歌声响起时,他站在侧台,眼眶热了——“明明比台下的观众还紧张,却比自己上台还开心”。

还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歌迷引导员”。负责给带荧光棒的孩子递贴纸,给拄拐杖的老人找座位,甚至帮找不到入口的歌迷带路。有个小姑娘哭着跑过来,说自己和妈妈走散了,志愿者小王一边递纸巾一边蹲下来问:“妈妈穿什么颜色的衣服?记得电话号码吗?”最后在出口处把小姑娘交到妈妈怀里时,小姑娘突然抱住她:“姐姐你真好!”那一瞬间,小王觉得“所有的累都化了”。

“刘欢给的‘温暖’,藏在细节里”

相处久了,志愿者们发现刘欢老师有个“小习惯”——每次下台,都会主动跟身边的志愿者说“辛苦了”。有一场演到一半,刘欢的麦克风突然没声音,后台的人都慌了,他却笑着冲志愿者摆摆手:“没事儿,大家等我两分钟,清唱更尽兴。”那一刻,所有的紧张都被他的从容化解。

更让志愿者暖心的是,演出结束那天,团队特意为每个志愿者准备了定制徽章,上面刻着“2024刘欢演唱会·最棒的我们”。老李摩挲着徽章上的字:“做了这么多场志愿,第一次觉得自己的名字被这么认真地对待。”而小周收到的小礼物是一张刘欢手写的便签:“谢谢你们让音乐更有温度”,字迹遒劲,旁边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

散场后,他们才是“舞台的主角”

演唱会结束,当工作人员开始拆台时,志愿者们没有离开。他们有的帮忙整理物资,有的清扫场地,有的互相搀扶着揉酸痛的腿。直到最后一件设备装上车,大家才三三两两往地铁口走。

“其实哪有什么‘幕后英雄’,我们只是刚好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小周对着镜头比了个耶,背影消失在晚风里。这时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总说“演唱会最动人的是台下”——那些看不见的付出,那些把细节做到极致的用心,那些藏在荧光马甲下的热爱,才是让一场演出真正“活”起来的光。

刘欢演唱会志愿者,不是舞台的附属品,他们就是舞台本身——用最朴素的行动,写着“热爱”二字。下次当你走进演唱会现场,不妨多留意那些忙碌的身影,他们或许就是某个人心中,比高音更动人的风景。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