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有人说“刘欢只会唱高音”时,我们究竟在忽略他怎样的艺术深度?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可能会跳出几个标签:好汉歌的豪迈、千万次的问的经典、舞台上略带严肃的形象,还有那副被说“老天爷赏饭吃”的金嗓子。但如果你真的以为他只是“唱高音的”,那或许真正错过了华语乐坛这三十年来,最不该被简单定义的“深”——不仅仅是嗓音的深度,更是艺术探索的深度、人生沉淀的深度,以及一个歌者对时代声音的回应深度。

从“校园歌手”到“音乐教父”:他的艺术从不是一蹴而就的高音

1987年,北京国际声像博览会的聚光灯突然打在一个不算俊朗但眼神清亮的年轻人身上。他抱着吉他,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唱着少年壮志不言愁,谁也没想到,这首歌会成为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热血注脚,更没人想到,这个当时还在读研究生的“校园歌手”,会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绕不开的名字。

刘欢深

可你知道吗?刘欢的艺术起点,根本就不是“高音”。大学时的他,迷恋的是民谣和摇滚,宿舍里的吉他弹唱比谁都热闹,甚至组过乐队玩原创。直到后来接触音乐剧、古典音乐,才发现原来人声可以有那么多可能——他不是为了“唱高音”而唱高音,而是因为歌曲需要、情感需要,才把音域拓展到了极致。就像他唱弯弯的月亮,没有炫技的嘶吼,只有江南水乡的温柔缱绻;唱从头再来,低声的诉说里藏着比呐喊更有力量的坚韧。真正的高手,从来不用音域当“武器”,而是用嗓音当“画笔”,把故事画进听众心里。

他敢把“阳春白雪”唱成“下里巴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包容

很多人不知道,刘欢不仅是歌手,更是音乐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素养和西方流行音乐的浸润,让他对“音乐”的理解早就超越了“好听”的层面。他敢在90年代就尝试将京剧念白融入从头再来,敢用交响乐编制重新演绎 Africa ,更敢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对学员说“音乐不是炫技,是走心”。

2018年,他在歌手舞台上唱了爱的一生,前奏一起,老观众直接破防——谁能想到,这个在大众印象里总是“正襟危坐”的歌者,年轻时居然痴迷迪斯科,甚至能跳起霹雳舞?他从不避讳自己“跨界”的喜好:“好音乐哪有什么界限,流行也好,古典也罢,能让耳朵和心舒服的,就是好东西。”这种对艺术的包容,让他的“深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距离感,而是像一潭温水,慢慢渗透进每个听者的耳朵里。

从“胖大叔”到“减重百斤”:他的生活哲学,比歌词更动人

这些年,刘欢的变化总被人津津乐道。从早年的“圆润”到如今的清瘦,有人说他是“为了健康”,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背后藏着一个歌者对“自律”的极致坚持。他曾在采访里笑称“年轻时觉得胖点是福相,后来才明白,身体是唱歌的本钱”,于是硬生生戒掉了最爱的红烧肉,每天坚持跑步、游泳,甚至练起了瑜伽。

可比起体重的变化,更让人佩服的是他面对名利的态度。三十年来,他几乎不接商业代言,很少参加真人秀,连综艺节目都屈指可数。有人说他“高冷”,他却说:“唱歌是我的本分,没必要包装得像明星。”当流量明星们忙着抢热搜时,他更愿意在书房里研究音乐历史,或者和学生聊聊“怎样才能把歌唱得更真诚”。这种“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清醒,在浮躁的娱乐圈里,本身就成了一种稀缺的“深度”。

为什么我们依然需要“刘欢式”的深度?

在这个“15秒神曲”就能爆火的时代,很多人习惯了“快餐音乐”——旋律洗脑、歌词简单,听个热闹就过。可刘欢的歌为什么能传三十年?因为他从没把听众当“耳朵的奴隶”,而是当“心灵的知己”。他用好汉歌唱出江湖豪情,用从头再来给失意者力量,用凤凰于飞诠释爱情的千回百转,他的每一首歌,都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最真实的情绪。

所以,当有人说“刘欢只会唱高音”时,我们或许该反问自己:我们是否忽略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是靠技巧堆砌出来的,而是靠岁月的沉淀、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音乐的敬畏?刘欢的“深”,藏在他每一次开口前的酝酿里,藏在他转身离场的背影里,更藏在他三十年来始终如一的“认真”里。

这个时代从不缺声音,但缺有深度的声音。刘欢的声音,就是那个愿意让你停下来,听一听、想一想,然后觉得“生活真好”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