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那句“千万里千万里地追寻”背后,藏着多少娱乐圈被遗忘的“真本事”?

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完整听完一首歌了?

刘欢波

可能很多人会说,现在碎片化听歌多方便啊,刷短视频时30秒的副歌片段,一刷就是一整天。但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当你习惯了“速食音乐”,那些能让你单曲循环整夜、十几年后哼起依旧会起鸡皮疙瘩的歌,到底是怎么诞生的?

今天想聊的这位,或许就是答案——刘欢。

刘欢波

从“歌坛常青树”到“被年轻人重新发现的宝藏”,他到底“过时”了吗?

前几天刷到条视频,00后UP主翻唱刘欢的从头再来,评论区有人问:“这是哪个老歌手?唱得比原版还燃。”底下热评:“这哪是‘老歌手’,这是当年唱好汉歌一嗓子吼出黄河气势的刘欢啊!”

刘欢波

原来,年轻一代终于开始回头“考古”这位被标签化的“老艺术家”。但说真的,刘欢需要“被发现”吗?

1987年,24岁的刘欢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唱响少年壮志不言愁。那时没有修音,没有滤镜,他用带着毛边的嗓音,把便衣警察里警察的热血与无奈,唱得让无数人眼眶发热。没人告诉他“这首歌要怎么唱”,他就是懂——懂角色的性格,懂歌词里的情绪,懂用声音讲故事。

这,算不算“老天赏饭吃”?算,但又不全是。后来唱弯弯的月亮,有人劝他“刘欢,你得高音炫技啊”,他却偏要唱得像江南水乡的夜曲,低吟浅诉里全是乡愁;再到好汉歌,制片方本来想找“流行唱法”,他却用粗犷的西北民风吼出“大河向东流”,硬是把一首主题曲唱成了国民记忆。

你发现了吗?刘欢从不在意“潮流”是什么,他只在意“这首歌需要什么”。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清醒,放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速食为王”的娱乐圈,简直就是一股“清流”。

拒绝“被定义”:娱乐圈最稀缺的“反流量”底气

现在明星最怕什么?怕过气,怕被遗忘,怕没有流量。所以你看,多少人扎堆上综艺,拍“短视频剧本”,甚至在镜头前“扮丑卖乖”,就为了博关注。

但刘欢,好像从来没有这些烦恼。

他曾拒绝过天价综艺邀约,理由是“我的时间要花在写歌上”;他参加歌手,不是为了“翻红”,而是因为“想和年轻音乐人交流”;即便是现在,他依旧戴着标志性的帽子,推着自行车去上课,北外教授的身份比“歌手”更让他得意。

有人说他“不食人间烟火”,可分明是他看透了娱乐圈的浮华——那些靠流量堆起来的“热度”,来得快,去得更快;只有真正沉淀下来的作品,才能在时间里“扎根”。就像他常说的:“唱歌是我的本分,把歌唱好,比什么都重要。”

这话听起来简单,可现在还有多少明星,能守得住这份“本分”?

时间是最好的“滤镜”,为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刘欢?

前阵子,声生不息里,62岁的刘欢和90后歌手合唱弯弯的月亮,开口瞬间,弹幕炸了:“原来这才是‘开口跪’”“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为什么跨了几十年的合作,依旧能打动人?因为他的声音里有“阅历”,有“真诚”,更有音乐最本真的东西——不说谎,不迎合,不炒作。在这个连“唱功”都要靠“修音”和“后期”来包装的时代,刘欢的存在像一面镜子,照见了很多人的“浮躁”。

或许我们该问问自己:当我们在追逐“爆款”“流量”时,有没有忘了最初为什么热爱一件事?当我们在为明星的“热搜”尖叫时,有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听过一首歌的歌词,感受过一段旋律里的情绪?

刘欢的歌,不是“网红神曲”,没有魔性的节奏,却能在你迷茫时给你力量,在你疲惫时给你慰藉。因为他的歌里,没有“套路”,只有“真心”;没有“人设”,只有“真实”。

这样的“老艺术家”,怎么会过时呢?

想问你:最近一次完整听一首歌,是什么时候?刘欢的哪首歌,陪你度过了某个难熬的夜晚?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有些声音,真的值得我们用时间去“聆听”。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