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刷手机,突然看到弹窗跳出一行“刘欢去世”的字,心里咯噔一下——这不可能吧?咱们这一代人谁没听过刘欢的歌?从弯弯的月亮到好汉歌,从千万次的问到奥运会主题曲,他的声音早就刻在几代人的DNA里了。可网上传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还有“截图”“知情人爆料”,搞得不少粉丝都慌了神。
先给大家吃个定心丸:刘欢老师好好的,根本没这回事。这种谣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两年就传过“刘欢病危”“刘欢退出娱乐圈”,结果每次都被当事人或工作室亲自辟谣。其实稍微一想就能明白:真要有什么事,以刘欢在乐坛的地位,早就有权威媒体通报了,怎么可能靠几张截图和匿名消息发酵?
那为什么总有人编这种瞎话?说到底还是“流量作祟”。现在网上造谣成本太低,拿个明星的名字当幌子,编点煽情或劲爆的内容,点击量、关注度唰唵往上涨,谣言贩子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尤其是刘欢这种“国民级”艺术家,名字一出来自带流量,更成了他们的“重灾区”。可他们忘了,谣言背后是对艺人的不尊重,对粉丝情感的消耗,更是对自己良心的践踏。
说到刘欢,咱们不能只记得他那些经典歌曲。这位“音乐教父”级的人物,对华语音乐的贡献早就超越了“歌手”的范畴。当年北京亚运会主题曲手挽手,他是演唱者之一,更是重要的幕后推动者;好汉歌火遍大江南北,他不仅唱出了梁山好汉的豪气,还融入了戏曲元素,开创了歌曲的新风格;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形象大使,他几十年如一日做公益,从不张扬,反而总说“这是我该做的”。就连很多年轻歌手,都把刘欢当偶像,说“每次听他的歌,都明白什么叫用生命在唱歌”。
这些年,刘欢确实很少公开露面,不少粉丝担心他的身体。其实几年前他接受采访时说过,因为发福导致健康出现问题,做了支架手术,之后一直注重养生,减了肥、控制饮食,现在身体状况很不错。偶尔会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看看书、陪陪家人,偶尔露个面也是安安静静做音乐——这种“低调”,在现在这个“恨不得24小时直播吃饭”的娱乐圈,反而更显珍贵。
说到底,刘欢的艺术生命早就超越了“活着”本身。他的歌还在传唱,他的音乐还在影响新人,他传递的“工匠精神”还在激励着无数人。那些靠编造他的“死讯”博眼球的人,恰恰暴露了自己的浅薄——真正的伟大,从来不需要靠“消失”来证明。
最后想跟大家说:看到关于明星的谣言,别急着信,更别急着转发。动动手指去搜一搜权威信息,或者等官方消息,比当谣言的“传声筒”强一百倍。毕竟,咱们喜欢一个艺人,是喜欢他的作品和品格,而不是喜欢被当猴耍。
刘欢老师还在,他的歌还在,咱们就踏踏实实听歌,好好珍惜还在创作的前辈们。至于那些谣言?让它们随风去吧——毕竟,时间会带走谣言,留下的,永远是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