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歌手总决赛这唱法,到底是“教科书式示范”还是“脱离大众”?

昨晚打开歌手总决赛回放时,我妈端着果盘在客厅停下脚步:“这人唱歌咋跟讲大书似的?调都不跑,可我咋听着费劲?”——这大概是不少普通观众的疑问:当所有歌手都在用飙高音、炫转音“炸场”时,刘欢却抱着把吉他,用近乎“平铺直叙”的方式唱完了整首歌,最后拿了冠军,到底是实力碾压,还是“降维打击”?

“他不是在唱歌,是在‘酿酒’”

舞台上的刘欢,和三十年前在春晚唱好汉歌时判若两人。当年的他,声音像裹着黄土高原的风,粗粝又敞亮,一句“大河向东流”能让全中国跟着吼;而昨晚的他,穿件灰色毛衣,坐在钢琴凳上,连话筒都没举太近,像在自家客厅给老朋友唱歌。

刘欢歌手总决赛

可就是这种“松弛感”,藏着最硬的功夫。他选了首老上海的歌夜来香,没加花哨的改编,却在第二段主歌里,把“那南风吹来清源”的“清源”二字,拖出三个层次的转音——不是炫技的绕梁,而是像老茶慢慢泡开,前半句是茶汤的温润,后半句是回甘的微涩。我妈不懂转音,却突然说:“这歌咋听着鼻子酸?”

你细品就会发现,刘欢的演唱,从来不打“情感快充”。他不是用声音砸你的耳朵,是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每个字都揉碎了喂进你心里。就像他说过的:“唱歌得让人听明白你在说啥,不是比谁嗓子更能喊。”可偏偏这种“明白”,是现在综艺舞台上最稀缺的——当歌手们拼了命飙高音、比谁转音多一圈时,刘欢却用“不争”告诉你:真功夫,藏在“少即是多”里。

“这哪是总决赛?这是刘欢的‘个人音乐史课’”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从不重复自己。从弯弯的月亮里的民谣叙事,到千万次的问里的摇滚宣泄,再到歌手舞台上用京剧腔改编从头再来”,他的音乐就像一本不断更新的词典,每个篇章都写着“反套路”。

这次总决赛,他没选观众耳熟能详的我和你天地在我心,而是挑了首冷门老歌人生的旋转木马。这首歌本身轻快俏皮,他却把速度压慢了一倍,用低声部的吟唱开场,像在给童年时的自己讲故事:“小时候旋转木马转呀转,以为追着彩云就能到天边……”

编曲也藏着小心思:前奏用口琴吹出摇晃感,第二段突然加入弦乐,像时光突然倒流,成年后的自己撞上了儿时的倒影。有乐迷在弹幕里刷:“这哪里是唱歌,是用音乐拍电影。”可对刘欢来说,这不过是“对音乐最基本的尊重”。他曾在一档访谈里说:“现在的歌很多,能让人记住的旋律越来越少。我宁愿花半年打磨一首歌,也不愿意用模板套出10首‘口水歌’。”

这话听起来“轴”,可放在当下娱乐圈,却像一股清流。当综艺舞台被“流量歌手”和“工业糖精”填满时,刘欢用行动证明:真正的音乐人,不需要靠热搜和话题博眼球,一首歌、一把琴、一辈子,就够了。

“刘欢的‘难懂’,其实是怕音乐‘变廉价’”

有网友说:“刘欢的歌‘不好听’,得静下心来品。”这话对,也不对。他的音乐确实不适合“背景播放”,因为它需要你用耳朵去“读”——读他藏在旋律里的人生故事,读他对音乐的敬畏,读这个时代最稀缺的“工匠精神”。

当年好汉歌爆火时,有人劝他多写这种“爆款”,他却跑去做了音乐学院教授;当选秀节目火遍全国时,他拒绝当导师,说“我不想教人‘出名’,我想教人‘成器’”;就连这次参加歌手,也是拖了节目组很久,最后答应的条件是“别给我剪辑太多‘表情包’,我想好好唱歌”。

“现在的综艺,太追求‘即时快感’了。”刘欢曾在采访里皱着眉头说,“可音乐是慢艺术,你得像养孩子一样,一点一点熬。”所以他从不迎合市场,也不讨好观众,只是固执地按自己的节奏来——你可以说他“清高”,也可以说他“不合群”,但你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人人争当“网红”的时代,他守住了音乐最后的底线。

就像总决赛结束时,他说了句:“歌王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记得音乐是用来干啥的。”说完他对着镜头笑,眼角的皱纹里全是岁月沉淀的温柔。那一刻突然明白:为什么他从不炒作、不蹭热度,却能让几代人尊敬——因为真正的艺术家,从来不需要用流量证明自己,一首歌、一辈子,就是最好的勋章。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刘欢歌手总决赛的唱法,是“教科书式示范”还是“脱离大众”?可能答案是:在这个“快餐音乐”当道的时代,刘欢的“慢”,恰恰是我们最需要的一剂解药。他用一辈子的时间告诉我们:好的音乐,从来不是“讨好”,而是“走心”;不是“炫技”,而是“共情”。

下次再听刘欢的歌,不妨放慢脚步——你会发现,那不是“唱法”,是人生。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在娱乐圈的喧嚣中,刘欢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那高亢的嗓音唱出了好汉歌的豪情,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可奇怪的是,这位顶级歌者竟没有微博账号...

热门歌手 2025-09-26 22:46:49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