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那些藏在老胡同里的笑声,刘欢欢的童年藏着多少“不务正业”的快乐?

提起刘欢欢,现在舞台上的她,唱一句新贵妃醉酒能让满堂喝彩,演一出夜深沉能让台下唢呐与琵琶争鸣。但你敢信吗?这个能把戏曲唱进年轻人心里的角儿,小时候在胡同里最常干的事,是爬墙头摘枣子、蹲在路边看蚂蚁搬家,甚至因为把妈妈买的练功本折成纸飞机,挨了一顿“爱的教育”。

四合院里的“野丫头”:戏匣子是她的“启蒙老师”

刘欢欢出生在北京城东的老四合院,青砖灰瓦,院子里还有棵老枣树。她总说自己是“胡同里长大的泥孩子”——夏天光着脚丫在水泥地上跑,汗水顺着鬓角流,混着枣花的甜香;冬天跟在小哥哥后面滚铁环,铁环“叮铃铃”滚过青石板,能从街东头响到街西头。

刘欢欢的童年时光

但让这丫头“野”得更彻底的,是家里那台掉了漆的旧戏匣子。“那时候家里没电视,我爸下班就听百家讲坛和京剧。”刘欢欢在采访里笑过,“我哪听得懂啊,就爱听那锣鼓点,‘咚锵咚锵’一响,我就能在床上跟着拍手,还非得用搪瓷缸子当‘快板’。”有一次她跟着电台里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咿咿呀呀学,把“海岛冰轮初转腾”唱成了“海岛冰淇淋转腾”,奶奶拍着大腿笑,第二天就跑胡同口小卖部给她买了根奶油冰棍,说:“你这是仙女下凡冰错了馅儿。”

妈妈的“破例”与爸爸的“纵容”:童年的“不务正业”藏了彩蛋

刘欢欢7岁那年,街坊邻居张阿姨看她总对着戏匣子比划,半开玩笑说:“欢欢,要不要去少年宫学戏啊?”本是一句客套,妈妈却记在了心里。可少年宫要求每天练功压腿,刘欢欢本来就皮,怕吃苦,直摆手:“我不去,我又不当戏子!”

“‘戏子’这两个字,我小时候可听多了。”刘欢欢在我家那闺女里提起过,语气里带着不服气,“但我妈说,‘不当戏子,当角儿也行!角儿是台上的人,戏子是被人瞧不起的——可角儿是靠自己本事站起来的!’”这话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

后来妈妈真带她去了少年宫,可刘欢欢第一堂课就哭了:“压腿疼得我想回家,老师还让我练‘踢腿’,我踢了三次,三次都摔在地上。”那天她坐在少年宫门口哭鼻子,爸爸骑着二八大杠来了,没说一句“要坚持”,反而掏出两个糖葫芦:“咱不学了,回家吃糖葫芦,你妈小时候也学过,嫌扎腰。”没想到刘欢欢攥着糖葫芦,吸溜着鼻子说:“不行,我要学!我踢个给您看!”——那以后,她每天放学练完功,胡同里总能听见她带着哭腔喊:“妈妈,我腿酸,但明天还要踢高一点!”

胡同里的“观众”与“小老师”:快乐比“基本功”更管用

小时候的刘欢欢,把练功当成了“过家家”。她在胡同里摆几块砖当“舞台”,让小伙伴当观众,唱红灯记里“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非要让铁蛋扮演李玉和,结果铁蛋把“提篮小卖”唱成了“提篮买菜”,气得她叉着腰喊:“你这样革命要被抓的!”后来小伙伴们天天追着她学,她反客为主当起“小老师”,教他们“兰花掌”怎么摆,眼神怎么“看远方”——“那时候可不管什么‘科学发声’,就扯着嗓子喊,嗓门比戏匣子还大,街坊邻居说,‘这丫头,喊起戏来房顶上的灰都要震下来’。”

这些“不务正业”的快乐,反而让她练成了“童子功”。刘欢欢后来总跟弟子们说:“别把练功当任务,就像小时候爬墙头摘枣子,你想着‘我要摘到最高的那颗’,反倒摔下来;你要是想着‘这树皮真糙,枣子上的虫子好可爱’,不知不觉就爬上去了——快乐是最好的老师。”

从四合院到大舞台:童年里“笨拙的坚持”酿成了甜

如今回头看,刘欢欢的童年哪有什么“名师指导”?不过是戏匣子里的锣鼓声、妈妈糖葫芦般甜的鼓励、爸爸二八大杠上的纵容,还有胡同里小朋友“不走调”的掌声。但正是这些“没正形”的时光,让她在后来的唱戏路上,少了“功利”,多了“天真”。

她演贵妃醉酒,会把小时候折的纸飞机动作化,让旋转像胡同里滚铁环时的欢脱;她唱霸王别姬,眼神里的决绝,藏着小时候当“小老师”时“必须让大家听我的”的倔强。有人问她:“为什么你能把老戏唱出新味儿?”她眨眨眼:“因为我心里永远住着那个爬墙头摘枣子的小孩啊,她不懂什么‘流派传承’,只懂快乐的东西,才值得一辈子去唱。”

或许每个成年人的“成就”,都藏着童年时“没心没肺”的坚持——刘欢欢的童年没有铺满红毯,却有晒得发烫的青石板和甜得流蜜的枣子;没有刻意训练,却有戏匣子里的“咚锵”声和胡同里的笑声。你说,这算不算“不务正业”?可偏偏是这些“不务正业”,酿成了她舞台上最动人的“余味悠长”。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刘欢为何长期缺席微博江湖?

在娱乐圈的喧嚣中,刘欢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那高亢的嗓音唱出了好汉歌的豪情,弯弯的月亮的深情。可奇怪的是,这位顶级歌者竟没有微博账号...

热门歌手 2025-09-26 22:46:49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