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63岁刘欢为何突然现身昆明理工?他带来的不只是歌声,更是青春里最滚烫的一课

十月的昆明,风里还带着夏末的余温。昆明理工大学的莲华校区里,一群抱着吉他的学生正挤在教学楼后的草坪上排练,隔壁琴房的钢琴声断断续续地飘出来——这所以工科闻名的大学,向来不缺“技术宅”,但今天,所有人都攥着同一个秘密:有位“重量级嘉宾”要来。

下午三点,行政楼三楼的会议室里,突然响起一阵压抑的欢呼。刘欢推门而进,深蓝色休闲外套洗得有些发白,牛仔裤裤脚沾着泥点,手里还提着个装着矿泉车的环保袋。看见一群挤在门口、拿着笔记本又不敢进来的学生,他笑着摆摆手:“哎哟,这阵仗,我还以为是哪个领导来视察呢。”

他不是来“开讲座”的,是来“蹭饭”的?

刘欢昆明理工大学

其实,刘欢和昆明理工的缘分,藏在一串很“理工”的细节里。三年前,该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一名学生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唱了好汉歌,刘欢转身时随口问:“你知道你学的专业,能帮多少个‘朱大明’把污水处理干净吗?”后来那个学生真的去了环保科技公司,还在采访里说:“刘欢老师那句话,让我知道唱歌之外,我的专业也有‘响亮’的声音。”

这次来,刘欢没提“音乐”,也没提“成名”。他跟着学生食堂的阿姨逛了后厨,捏着刚出锅的饵块问:“这米得泡多久?蒸的时候火候咋控制?”又蹲在工程训练中心的车床边,看着学生用铣刀在金属块上雕花纹,突然问:“这精度能达到多少?要是给高铁零件用,够不够硬?”

有学生怯生生地递上乐谱,想请他指点。他却反问:“你们觉得,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为什么能让人一听就热血?”台下一片安静,他接着说:“因为它不是‘堆砌’出来的,是从咱中国人的骨血里长出来的——就像你们设计的桥梁,得踩在实地上,才能让车跑得稳;写歌也得踩在生活里,才能让人听得进。”

当“摇滚老炮”遇上“工科直男”,火花是酱婶的

晚上七点的学生活动中心,比演唱会现场还热闹。刘欢没拿话筒,就坐在舞台边的台阶上,听校交响乐团奏拉德茨基进行曲”。乐声停了,他对着指挥打趣:“这节奏,比我当年在酒吧当键盘手时,学生们踩的拍子还准。”

最“炸”的是尾声。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们推着辆自己做的“方程式赛车”模型上台,车身上贴着刘欢在好汉歌里的经典台词“大河向东流啊”。刘欢笑着拍引擎盖:“这动力多少匹?比当年我唱弯弯的月亮时,台下的尖叫声还响不?”台下瞬间笑成一团,有人喊:“刘老师,来一首‘汽车喇叭版’的好汉歌呗!”

后来,他真的和学生一起改编了首歌,把黄河颂的旋律和机械齿轮的“咔哒声”混在一起:“你看,齿轮咬合多像咱中国人手拉手,”他对着麦克风说,“你们搞工程,我搞音乐,都是在‘造’东西——你们造桥造车,我造旋律,但都得有‘劲’。”

63岁的刘欢,到底在给年轻人传递什么?

活动结束时,天已经黑透了。有学生追着他签名,他却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小音符:“你们以后要是有歌想写,来找我,我比你们会记谱。”又有学生问:“刘老师,您现在还熬夜写歌吗?”他摸了摸花白的头发:“熬啊,不过不是写歌了,是陪女儿写作业——我发现,教小朋友唱蜗牛,比教大学生唱歌难多了。”

回酒店的路上,他看着车窗外昆明的夜景,突然说:“你知道吗?我年轻时最怕‘被定义’——别人说‘刘欢就得唱大气磅礴的’,但我其实也喜欢写小清新。现在你们这代年轻人,比我当年自由多了。别管别人怎么说,你们想写代码就写代码,想搞音乐就搞音乐,重要的是,得让自己‘活’得像首歌,有高音,也得有低音。”

是啊,63岁的刘欢,站在昆明理工的操场上,像个刚进大学的大男孩。他没讲“成功学”,没灌“鸡汤”,只是告诉我们:真正的“厉害”,不是站在聚光灯下,而是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敢把自己“揉碎了”,和年轻人一起,再“造”点什么。

你看,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光芒,原来从来都不会消失——它会变成种子,在年轻人的土壤里,再长出新的春天。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