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得吗?十几年前非诚勿扰舞台上,总有个顶着锃亮光头的男人,一开口就带着股子东北老铁的实在劲儿,说话像打翻了调料罐——逗乐、调侃,还透着股子让人心疼的韧劲。他就是刘欢旺,当时观众都叫他“光头哥”,多少人以为他这辈子就靠“制造快乐”吃饭了,可谁又能想到,这个从小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的汉子,命运早就给他写好了另一条剧本。
命运的第一次“剧本改写”:从辍学少年到城市“漂泊族”
要说刘欢旺的命,真不是温室里长出来的。1978年他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农家,爹是木匠,娘是农民,家里穷得冬天棉袄都是“前面补后面,后面补前面”。他从小不爱念书,觉得“书本上的字不如地里的庄稼实在”,15岁初中没毕业就揣着200块钱南下闯荡,先是在工地上搬砖,后来跟着老乡学厨子,砧板切到食指缝了12针,愣是一声没吭——那时候的他哪懂什么“命运”?只觉得“活着,就得靠自己两只手”。
可学厨子没让他“出息”,倒是在后厨帮工时,听多了食客的调侃、同事的玩笑,慢慢发现“原来逗人笑比做菜还带劲”。于是他开始偷偷学小品,模仿赵本山、宋丹丹,晚上在后厨炒菜的案板上比划,吓得厨师长以为他“魔怔了”。1998年,他揣着当厨师攒下的3000块钱来到北京,住过20块钱一天的地下室,每天在北影厂、电视台门口“蹲活”,等哪个剧组需要群众演员,哪怕是个“被警察揍的街溜子”,他都抢着去——不是为了钱,是为了“站在镜头前”的那点瘾。
转折点不是“运气”,是把“苦日子”熬成了“段子”
很多人以为刘欢旺是靠非诚勿扰走红,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在小剧场摸爬滚打了十年。2003年,他进了北京某个民间相声团,白天发传单、打扫剧场,晚上上台演“开场暖场”,观众稀稀拉拉,有时就三五个人,他照样使出浑身解数,把“东北大碴子味儿”的段子往死里演。有次演打工奇遇,他把自己在工地搬砖、后厨切菜的经历全编进去,说到“工头让我搬砖,我说我搬的是砖,工头说搬的是命,我一想,对啊,我这是在搬我的命啊”,底下观众笑得拍桌子,那一刻他突然明白:“命运把我摔在地上,但我得把它捡起来,编成段子,让别人笑。”
真正的转折在2010年,他参加了非诚勿扰的“特邀嘉宾”环节。当时他没想红,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小剧场喜剧”。他顶着一颗锃亮的光头上台,对着24位女嘉宾说:“大家好,我叫刘欢旺,‘欢’是欢喜的欢,‘旺’是兴旺的旺,我爸妈希望我活得高兴,也能让家里人兴旺。不过我现在离‘兴旺’还差得远,光头倒是挺‘旺’的——头发都‘旺’没了!”一句话把全场逗乐了。后来他多次担任“爆点担当”,用自嘲化解尴尬,用真诚触动人心,成了观众眼里的“国民笑匠”。可你知道吗?走红那段时间,他母亲刚做完手术,他白天录节目,晚上还要赶回剧场演出,有次累到在后台吐,吐完擦擦嘴继续上台——命运从没对他“手下留情”,但他把“苦”熬成了“笑”,把“难”变成了“段子”。
命运的“第二春”:没被“病魔”打倒,反被“初心”救了回来
2015年,刘欢旺的人生突然按下了“暂停键”。他总觉得嗓子疼,以为是小剧场演出说太多了,一查竟是“声带小结”,医生建议他“别再长时间说话,否则可能会失声”。这对他来说无异于“断粮”——喜剧演员不说,还能干什么?那段日子他天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看着镜子里锃亮的光头发呆,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该退出江湖了”。
就在他最低落的时候,老观众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刘哥,我儿子看你的小品长大的,他问我‘光头叔叔怎么不演了?’”他突然想起自己刚到北京时,在日记本上写的那句话:“别人笑我,是要让他们更开心。”他意识到:自己不是“靠嗓子吃饭”,是“靠‘逗人笑’的心思吃饭”。于是他调整思路,开始转型——拍短视频,不用长篇大论,就拍“东北老汉的日常”:教东北话、讲段子、跟网友互动,把“声带小结”的经历也编成段子:“以前觉得嗓子是饭碗,现在发现,‘想逗人笑’的心,才是真正的饭碗啊!”2019年,他凭借短视频重回大众视野,粉丝量暴涨,有网友留言:“刘哥,你还是那个一看就让人开心的光头!”
如今50多岁的刘欢旺,依然活跃在小剧场和短视频平台,有人问他:“刘老师,你现在算‘成功’了吗?”他总是摆摆手:“成功啥呀?我就是个‘爱逗笑’的老头,命运给我什么,我就接什么,然后笑着把它讲出来——这就是我的命,也是我的活法。”
说到底,刘欢旺的“命运密码”哪有什么玄乎?无非是“摔倒了就爬起来,爬起来就笑一笑”。他的人生像极了东北的冬夜,冷,但总能在烟火气里熬出热乎劲儿。你问他的命运怎么样?它给过他泥泞,也给过他星光;让他尝过苦,也让他把苦酿成了蜜——而那个笑起来眼睛眯成缝的光头哥,一直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命运这东西,你越怕它,它越狂;你敢跟它“叫板”,它反倒会对你咧嘴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