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怨”,是耿直还是较真?娱乐圈里如此“不圆滑”的老炮儿,如今还有谁?

提到刘欢,你脑海里会跳出什么画面?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我是歌手里闭眼沉醉的深情,还是导师席上不苟言笑的严肃?可偏偏有这么几次,这位“乐坛定海神针”突然摆出“怨相”,话里话外带着点“不乐意”,引得一众议论。有人说他“架子大”,有人觉着他“太较真”,但细品那些“怨言”,哪里是情绪化?分明是把对音乐的敬畏、对行业的清醒,揉成了棱角分明的真心话。

对综艺“乱象”的怨:“音乐不该是流量游戏的附庸”

最早让不少人觉得“刘欢也会怨”的,是他在中国好声音当导师时的一番点评。有位年轻选手改编了一首经典老歌,编曲花哨得厉害,加了电音、rap,原曲的内核却被淹没得找不着北。选手自我感觉良好,台下观众也跟着嗨,可刘欢皱着眉头打断:“你把歌改得这么满,是想让评委记住你的技巧,还是记住你唱的歌?”

刘欢怨

这话一出,弹幕里瞬间炸了——“导师们不都夸选手有创意吗?”“刘欢是不是太古板了?”可紧接着,他慢悠悠补了一句:“音乐是心的表达,不是杂技表演。你炫技的时候,观众连歌里想说的故事都忘了,这叫本末倒置。”后来这选手被淘汰,采访里委屈巴巴说“没想到刘老师不喜欢我的风格”,刘欢知道了,摇头叹气:“不是我风格不喜欢,是音乐没落到地上啊。”

那几年音乐综艺火得发烫,什么“妖魔化改编”“撕裂式唱法”层出不穷, producers在后台掐着秒表催选手“快点炸场”,观众跟着投票器瞎起哄。刘欢不止一次在私下采访里“抱怨”:“现在这些节目,把音乐当成了吸引流量的道具。选手比谁高音更尖锐,谁改编更猎奇,谁哭戏更动人,可谁真正在听音乐本身?音乐人辛辛苦苦写的歌,就这样被当成‘综艺秀’的垫脚石,我替不值。”

这哪是怨节目?他是怨音乐被裹挟着跑偏了。当所有人都盯着“爆”“红”“流量”时,他偏要守着“歌本真”的底线——这种“怨”,带着老一辈音乐人“看不惯”的较真,可若没有这份较真,今天的乐坛怕是更喧嚣也更浮躁了。

对版权保护的怨:“创作者的血汗,不该被这样践踏”

刘欢的“怨”,还有更硬核的一层,是对版权的“锱铢必较”。早在2015年,他就在一次行业峰会上“发飙”:“我写了一首歌,从我脑子里冒出第一个音符到最终录完,花了半年时间。结果呢?短视频平台上随便一个人,扒下来当背景音乐,不署名、不花钱,播放量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创作者呢?连个姓名都没有!”

那时候短视频刚兴起,版权意识薄弱到令人发指。不少音乐人觉得“能用就行”,甚至“被用等于被关注”,刘欢却较起了真:“这不是‘关注’的问题,是偷!创作者的智力成果,凭什么成了别人吸粉、变现的工具?”他牵头成立了一个音乐版权保护的小组,天天跑广电总局、找平台律师,磨破了嘴皮子:“咱们不能让音乐人寒了心。今天能偷我的歌,明天就能偷你的,最后谁还愿意静下心写好歌?”

有回遇到个网红,在他的歌曲片段里加了“猫猫跳舞”的视频,火了之后不仅不删,还理直气壮地说“刘欢老师我是你的粉丝啊,给你宣传呢!”刘欢知道了,直接通过律师发函,还公开回应:“感谢宣传,但请你先获得授权。如果你的宣传是把我的心血免费拿去用,那不如别宣传了。”这话听着“不近人情”,可细想:如果每个创作者的作品都可以被随意“拿来主义”,那音乐的根在哪里?

这份“怨”,像一把钝刀子,慢慢刮着行业的“潜规则”。如今再看,短视频平台的版权规范越来越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听歌要付费”“用歌要授权”——刘欢的“怨”,到底没白“怨”。

对浮躁风气的怨:“急于求成,永远出不了好作品”

熟悉刘欢的人都知道,他录歌“慢”。一首弯弯的月亮,录了整整三天,每个音节的起伏、每句歌词的呼吸,都在录音棚里跟制作人磨几十遍;给电视剧甄嬛传写凤凰于飞,光是调式就改了七稿,他说“古风歌的韵味,差一点味儿就全散了”。可如今这个时代,“速食”成了主旋律:新人三个月发一张专辑,歌是“流水线工厂”批量生产的;网红两周火一首“口水歌”,词曲全靠套模板,甚至AI都能“创作”了。

有次采访,主持人问他:“现在AI都能作曲了,您觉得音乐人会被取代吗?”刘欢没直接回答,反而“怨”了一句:“问题是,现在的音乐人,有多少是真正‘创作’的?不是找写手填词,就是拼拼凑凑凑旋律,AI好歹是‘智能创作’,有些真人连‘创作’的心都没有,跟AI比什么?”

他又说起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刚入行那会儿,一首歌磨半年是常事,词作者为了一个字能琢磨半个月,歌手为了一个高音能练到嗓子劈叉。那时候慢,但每首歌都有‘魂’。现在呢?求快、求爆、求流量,一首歌火不过三个月就被忘了。这样的‘速食’,能叫好作品?”

这份“怨”,带着对“慢”的怀念,更是对“好”的执着。当所有人都忙着“抓住风口”时,他偏要说“慢工出细活”;当“流量”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他偏要念叨“作品才是立身之本”——这种“怨”,是老炮儿对“初心”的坚守,也是对浮躁行业的一剂清醒剂。

那些“怨言”背后,藏着最真的热忱

说到底,刘欢的“怨”,哪是真的怨?

他怨综艺乱象,是怕音乐失去本真;

他怨版权缺失,是创作者的价值被漠视;

他怨浮躁风气,是怕艺术的根断了。

在娱乐圈这个“圆滑”才能长存的地方,偏有那么个“老顽童”,把不满挂在嘴边,把较真刻在骨子里。他不是不会讨好观众——唱好汉歌时谁不跟着吼?他不是不懂变通——在歌手上翻唱民谣,照样打动年轻人。他只是在说真话,说那些“不合时宜”却至关重要的话。

如今再看刘欢的“怨”,哪里是缺点?分明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侠气”。他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行业的浮躁,也提醒着每个音乐人:“别急着跑,先看看脚下的路对不对。”

这样的“怨”,多来点才好。毕竟,一个能让“老炮儿”安心“较真”的时代,才能真正产出好作品,不是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