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凭什么稳坐“天皇级”宝座?华语乐坛30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封神”?

咱们翻开华语乐坛的老黄历,说到“天皇级”歌手,有人会想到张学友的“歌神”封号,有人会提费玉清的“金嗓子”,但要是论“综合统治力”和“时代符号感”,刘欢这个名字,恐怕至今都没人能真正撼动。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刘欢?他既没像周杰伦那样开创过“中国风”潮流,也没像王菲那样引领过另类审美,甚至近二十年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里,怎么大家提起华语乐坛的“天花板”,第一个还是他?说真的,这事儿得从骨头里扒一扒。

01 唱功:不是“技巧派”,是“教科书级”的人声艺术

刘欢天皇级歌手

先说最直观的——唱功。现在网上总有人争论“谁是华语唱功最好的歌手”,但要是把时间拨回到80年代末,刘欢的出现,本身就是一场“人声革命”。

你听他早期唱少年壮志不言愁,前奏一起,那声音像是从胸腔里直接炸出来的,不是现在流行的“强混声”砸出来的力量感,而是一种带着金属质地的穿透力,像把锥子,轻轻一戳就能扎进人心里。最绝的是,这种力量感里带着叙事感,你能听出军人保家卫国的壮志,也能听出普通年轻人的热血——不是单纯“喊”,而是“用声音讲故事”。

后来唱弯弯的月亮,风格又完全变了。前奏的吉他一起,刘欢的声音像一泓温水,缓缓淌出来,没有炫技的转音,也没有夸张的强弱对比,可就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把老胡同里、月亮下的思念唱得比诗还动人。同样是高音,好汉歌里是“大河向东流”的豪迈,千万次的问里是“我问啊,山有没有讲述你的传说”的苍凉,他总能根据歌曲的“魂”去调整自己的“声”,不是让歌手适应歌曲,是让歌曲为歌手量身定制。

国内声乐圈有句行话:“刘欢的音域不是‘宽’,是‘无限’。”他能在低音区像讲故事一样沉下来(比如从头再来的“心若在梦就在”),也能在高音区不费力气地把你“带上去”(比如亚洲雄风的“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更绝的是他那种“游丝般的弱声控制”——听过他唱丁香花吗?副歌部分的高音,轻得像一片羽毛,却偏偏能让你心头一颤。

这哪是“技巧派”?分明是把人声玩成了乐器,而且是能驾驭所有“曲风”的“全能乐器”。现在很多歌手唱情歌要修音,唱高音要垫伴奏,可刘欢在90年代央视春晚现场,清唱我爱你中国那种空灵的转音,至今都是声乐课上的“活教材”。

02 作品:不是“爆款制造机”,是“时代记录者”

如果说唱功是“硬件”,那作品就是“软件”。刘欢的歌,可能不像泡沫演员那样能火遍短视频,但每一首都像时代的“切片”,记录着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9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有起色,电视连续剧便衣警察火遍全国,主题曲少年壮志不言愁成了那代人的“精神BGM”。你敢信吗?这首歌刘欢只用了20分钟就录完了,没写谱,就对着导演郑方南的描述,即兴唱出来的。可就是这么“一气呵成”,唱出了那个年代年轻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劲儿,后来多少消防员、警察说,每次执行任务前听这首歌,都觉得“浑身都是劲儿”。

后来北京人在纽约火了,主题曲千万次的问直接成了“出国潮”的注脚。那时候大家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刘欢唱的“千万次的问,你到底在哪儿寻觅”,又藏着多少人在异国他乡的迷茫?这首歌不是简单的“苦情歌”,而是把“文化冲突”和“身份焦虑”揉进了旋律里,到现在听,都觉得“好像在说自己”。

再往后,好汉歌来了。“大河向东流啊,天上的星星参北斗”,这首歌如今连3岁小孩都会哼,可当年是为了水浒传写的主题曲。刘欢没用“花架子”,就用了最传统的中国五声音阶,加上他略带“粗粝”的嗓音,硬是把108个好汉的豪情唱得活灵活现。后来水浒传导演张绍林说:“选刘欢唱歌,不是因为名气,是因为他身上有‘江湖气’,那种不是演出来的,是骨子里的。”

更牛的是,刘欢的歌从不“短命”。你翻网易云的评论,弯弯的月亮下面有00后说“爷爷总唱这首歌,现在我懂了”;从头再来下面有中年人说“下岗那年,是这首歌陪我挺过来的”;亚洲雄风下面有80后晒婚纱照“婚礼上放了这首,爸妈跟着唱了一路”。真正的“传唱”,不是靠平台算法推,是靠一代又一代人“传”。

03 影响力:不是“流量偶像”,是“行业定海神针”

现在一提“影响力”,很多人说“粉丝数”“带货量”,可刘欢的影响力,从来都不在“流量”里,而在“行业里”。

他是国内“选秀时代”的“专业标杆”。2012年,他加盟中国好声音,当导师的第一句话就让人记住:“我不是来选‘偶像’的,我是来找‘歌手’的。”那时候节目刚火,其他导师总爱强调“个性”“市场”,可刘欢每评一位学员,先聊“音色合不合适”“情感到没到位”,甚至为了保一个“没观众缘但唱功扎实”的学员,直接跟其他导师“拍桌子”。后来那英回忆:“刘欢老师是真敢说,可他的每一句批评,都让你知道‘原来唱歌还能这么讲究’。”

他是“版权意识”的先行者。2000年前后,国内音乐行业盗版横行,很多歌手都不在意“版权费”,可刘欢从1993年开始,就坚持自己歌曲的版权必须归自己。“我不是在乎钱,是在乎‘音乐的尊严’。”他在一次采访里说,“创作者的劳动就该被尊重,不然谁还好好写歌?”后来华语乐坛版权制度完善,很多人说“刘欢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还是“音乐教育”的“隐形推手”。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当了20多年教授,带的学生里,有成了歌唱家的,也有成了幕后制作人的,可他从不对外“炫耀学生”,更不搞“师徒关系”。有学生说:“刘欢老师从不教我们怎么‘红’,只教我们怎么‘做人’——唱歌要对得起歌词,对得起听众。”

影响力是什么?不是你上了多少次热搜,是你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好了。刘欢就是这样的“定海神针”——他在,华语乐坛就知道“什么是专业的标准”;他说话,行业就得听听“什么是对音乐的尊重”。

04 低调:不是“老干部作风”,是“把音乐当信仰”

最后一点,也是最能让人“服气”的——他的低调。

现在的明星,生怕别人忘了自己,今天上综艺,明天拍带货,可刘欢呢?从2010年之后,他几乎“消失”在公众视野里,不参加综艺,不拍广告,连微博都很少更新。有次记者问他:“你不怕被遗忘吗?”他笑着说:“音乐是演给耳朵的,不是演给眼睛的。大家什么时候想听了,我唱,就够了。”

他不是“老干部”,是真的把“音乐”当成了信仰。有一次在后台,工作人员看到他对着一首新歌的和声部分,反复听了20多遍,连吃饭都忘了。问他“这么较真干嘛”,他说:“和弦里有个音不太对,会影响整首歌的呼吸感。”这种“较真”,现在还有多少人有?

更难得的是,他从不“端着”。有次在音乐节,遇到一个歌迷跑过来要签名,他不仅签了,还跟歌迷聊了会儿“最近听什么歌”;在大学讲座,有学生问“老师,您觉得自己最失败的作品是哪首”,他想了想说“没有失败的作品,只有没唱好的时候”——这种坦诚和谦逊,在娱乐圈里,真的太难得了。

写在最后:真正的“天皇级”,是时间说“好”

说真的,现在一提“天王级”,大家想到的可能是“唱跳俱佳”“流量担当”,可刘欢的“天皇级”,是时间打磨出来的。

他的唱功,让声乐界把他当“标杆”;他的作品,让几代人把他当“老朋友”;他的为人,让行业把他当“前辈”;他的低调,让浮躁的娱乐圈多了“清醒剂”。

30年过去了,华语乐坛换了多少批歌手,流行了多少种曲风,可刘欢的歌,还在被传唱;刘欢的地位,还在被仰望。

为什么?因为他从没把“当明星”当成目标,他只是单纯地“爱唱歌”,用心地“唱好每一首歌”。

这样的刘欢,配得上“天皇级”吗?我想,答案早就写在每个人的心里了。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