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的“深”和哈林的“跳”,为什么站在一起就是华语乐坛最“对味儿”的存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每次综艺里刘欢和哈林庾澄庆同框,总像看一场“冰与火的协奏曲”——前者稳如泰山,一开口就是“音乐教授”的派头;后者蹦跳如脱缰野马,永远用最跳脱的方式玩音乐。按说这俩人一个像老白酒,一个像跳跳糖,放桌上都八竿子打不着,可偏生凑一块儿,观众就觉得:“哎?这组合太对了!”

刘欢哈林

先说刘欢。提他,在华语乐坛那得用“定海神针”四个字。想当年弯弯的月亮一出,全国大街小巷都跟着哼“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那会儿他还是个愣头青大学生,谁能想到几十年后,他会成音乐界的“活字典”?不管是美声、流行还是民族,他张嘴就来,唱好汉歌能吼出江湖豪气,唱千万次的问又能把孤独感唱进人心里。但更绝的是他的“较真”——有学员在节目里飙高音,他听着眉头紧锁:“孩子,音准是音乐的骨头,骨头歪了,再华丽的肉也站不住。”可你以为他只会板着脸?有回新手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拍着人家后背说:“怕啥?刘老师当年第一次上电视,腿抖得跟筛糠似的,比你慌多了。”这一下,台下的紧张感全散了。

再看哈林。这人简直是“快乐因子”集合体。80后谁没看过他主持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一头卷毛,表情永远比猴儿还灵,说话跟连珠炮似的:“你觉得这样行不行?不行也不行,得听我的!”但别被他“疯癫”样子骗了,人家可是正经科班出身,玩摇滚、玩爵士、玩电子,样样能拿捏。情非得已唱到今天还是KTV霸榜神曲,跟周华健组“纵贯线”时,那股子对音乐的疯劲儿,连老大哥都得竖大拇指。在节目里哈林永远最“没架子”——学员跑调了他不说狠话,反而拍着大腿笑:“哎哟喂,你这跑调跑得,我都想跟着一起跳!”有次和学员合作搞怪,他戴着彩色发卡跳起robot,把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连一向严肃的刘欢都忍不住嘴角上扬。

刘欢哈林

最绝的是,这俩“反磁极”凑一起,愣是擦出了神仙火花。记得好声音抢人环节,有个学员唱民谣,刘欢听得直点头:“这词儿写得好,像我们小时候胡同口的故事。”哈林却突然蹦出来:“故事是好,但太平了!你得加点跳动感,比如这儿——”他现场改编了两句,加入节奏口哨,本来安静的民谣瞬间活了。两人你一句我一句,一个讲“音乐的根”,一个聊“音乐的皮”,最后居然把那首歌改出了1+1>2的效果。还有回学员纠结选哪个导师,刘欢说:“你的音域适合有厚度的歌,跟我能练基本功。”哈林一把搂住学员肩膀:“基本功得练,但生活也得有趣呀!跟我,保证让你唱歌时眼睛都在发光!”你看,一个负责“把地基打牢”,一个负责“给房子盖上彩虹顶”,这组合,怎么听都舒服。

其实啊,刘欢和哈林的“对味儿”,本质是两种音乐哲学的碰撞——刘欢代表的是“专业的高度”,他用几十年积累告诉我们,音乐来不得半点虚功,每一个音符都得经得起推敲;哈林代表的是“生活的温度”,他用不设限的热情证明,音乐不该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该是能让人跟着摇摆的快乐事儿。他俩站在一起,就像华语乐坛的“左右手”:左手握着严谨,右手托着自由,缺了哪个,音乐都会显得单薄。

难怪观众总说:“有刘欢和哈林的节目,才是‘双保险’——想学东西看刘欢,想开心看哈林,俩人一块儿,既长本事又乐呵。”这大概就是顶级音乐人的默契吧:风格可以不同,但对音乐的热爱相通;做法可以各异,但想把好音乐带给观众的心是一样的。说到底,刘欢的“深”和哈林的“跳”,哪里是反差?明明是华语乐坛最该有的“双面胶”——把专业和快乐粘在一起,粘住了观众的耳朵,也粘住了那个黄金时代。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