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当摇滚老炮遇上硬汉军官,刘欢和朱亚文的银幕碰撞,你真的了解吗?

提到刘欢,你脑海里是不是立刻跳出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或是千万次的问里穿透灵魂的嗓音?这位歌坛的“活化石”用几十年的音乐征服了一代人,但你敢信吗?他其实也是个“老戏骨”,早在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里,他就把王启明从意气风发到落魄挣扎的层次演活了,至今还有人记得他在剧里抱着吉他在唐人街街头嘶吼的镜头。

刘欢和朱亚文主演的电影

再说说朱亚文,观众更熟悉的是红高粱里野性痴情的余占鳌,闯关东里坚韧不拔的朱传武——他总能把男人的硬气揉进骨子里,台词像淬了火,眼神里有刀锋。但如果你以为他只会演硬汉,那可就小瞧他了,去年他在志愿军里饰演的连长,既有铁血军人的一面,也有面对牺牲时眼里的痛,那场哭戏让影院里一片抽泣声。

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居然要在一部电影里同框了?最近影传悄悄开了一部新片,暂定名烽火弦歌,导演是拍过集结号的张建亚。据说剧本磨了整整五年,讲的是1943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故事——刘欢演的周白吾,是学院里教作曲的教授,留着胡子,穿着打补丁的中山装,每天抱着手风琴在窑洞前练琴;朱亚文演的赵劲,是刚从前线回来的年轻战士,一身是伤,却抱着把破锣嗓子非要当歌手,两人一个“老派文人”,一个“野路子士兵”,在战火里从互相看不顺眼,到最后用音乐点燃人心。

刘欢和朱亚文主演的电影

你知道刘欢为这个角色练了多久手风琴吗?

作为音乐人,刘欢对角色的理解自然比别人深。有次采访他说:“周白吾不是那种故作清高的文人,他看着粗糙,其实心里比谁都软——他教孩子唱歌,不是要培养大明星,是想让音乐变成武器,让士兵在前线听见家乡的声音。”为了演好这个“音乐教官”,他把家里的手风琴翻了出来,每天练6个小时,手指磨出茧子也不停。张建亚导演透露:“有一场戏是周白吾在炮火里给战士们合唱,刘欢没走音,眼神看着远方的山,那瞬间我忘了他是刘欢,他就是周白吾。”

刘欢和朱亚文主演的电影

而朱亚文这次,彻底打破了“硬汉”标签。赵劲这个角色,前期像个愣头青,整天喊着“我要上战场杀鬼子”,对周白吾教的音乐不耐烦:“这软绵绵的,能顶啥用?”但当他跟着教授在伤员面前唱黄河大合唱,看到战士们哭着跟着唱时,他的眼神从倔强变成了震撼。朱亚文说:“我从来没演过这么‘拧巴’的人,他有英雄梦,但也在慢慢成长。”为了练好“从不会唱歌到深情演唱”的转变,他每天跟着刘欢学发音,甚至把台词谱成了曲,走路都在哼。

幕后:两个“老男孩”的化学反应,比剧情还动人

拍露天戏那天的雨,至今让剧组记忆犹新。刘欢和朱亚文要站在泥地里合唱,雨水把衣服泡透,话筒也哑了,两个人却越唱越起劲。朱亚文回忆:“欢哥唱到‘家乡的月亮照在身上暖’时,我突然就哭了,那一刻觉得,我们不是在演戏,是真的在给那些前辈唱一首歌。”刘欢则拍着他的背说:“小朱,你演得比我当年强,我第一次唱好汉歌都没这么真情实感。”

其实,这两个人的合作,本身就是一场“传承”。刘欢的歌陪伴了80后、90后成长,朱亚文则是中生代演员里的“实力派”。当“老炮儿”遇上“中生代”,不是谁压谁,而是互相成就。就像电影里周白吾对赵劲说的:“音乐这东西,不是一个人的事儿,是要一代一代传下去的。”

除了演技,这部电影还有这些“杀手锏”

要说烽火弦歌最让人期待的,除了演员,还有它的“真”。为了还原1943年的延安,剧组找来了当年的老照片,连窑洞里的炕、桌上的油灯都是1:1复刻的;服装组更是下了功夫,刘欢的中山装是请裁缝照着延安时期的老式样做的,袖口磨出的毛边都是自然效果;就连背景里的延安鲁艺校歌,都是刘欢根据当年的手稿重新编曲的,连音符都没改。

当然,最戳心的还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情感。有一场戏是赵劲牺牲前,周白吾抱着手风琴给他唱他最爱的东方红,琴声里藏着说不出的悲伤,却没有掉一滴眼泪。张建亚导演说:“我没让他们哭,因为真正的悲伤不是哭出来的,是藏在琴声里的。那一刻,你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人,把所有的感情都给了家国。”

写在最后:我们为什么需要这样的电影?

现在,很多人说“国产电影越来越没意思”,但烽火弦歌这样的作品,就像一剂强心针。它没有流量明星,没有大IP,只有一群人对艺术的较真,对历史的敬畏。就像刘欢说的:“我们拍这部电影,不是为了让观众哭,而是要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平静生活,是当年那些人用音乐、用生命换来的。”

当银幕上的周白吾和赵劲并肩站在山头,唱着那首烽火弦歌,你可能会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把前辈的精神,用自己的方式传下去。而刘欢和朱亚文,用这场“银幕碰撞”,给我们上了一堂最生动的历史课。

你准备好走进影院,听这场“烽火中的音乐”了吗?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