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凭什么让中国好歌曲成为音乐人心中“白月光”?

当年有多少人守在电视机前,就为等刘欢导师拍着沙发喊“这首歌太牛了”?中国好歌曲播了这么多年,回头细品,观众记住的不是赛制有多花哨,也不是谁拿了冠军,而是刘欢坐在导师席上,眼里有光地聊原创、聊音乐的样子。这人、这节目,怎么就成了不少人心里“音乐综艺的巅峰”?

要说刘欢,圈内人叫他“活字典”真没夸张。人家科班出身,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唱过弯弯的月亮这种国民金曲,也作过北京欢迎你这种时代作品,手上攥着音乐奖项能绕三圈。可到了中国好歌曲,他把所有“资历”都藏起来了,像个耐心的长辈,听学员带着几分青涩的旋律,总忍不住往前探身子,问“这句词你当时怎么想的?”“这转音是你自己琢磨的吧?”

有次一个学员带着调子不完整的歌上台,紧张得手心冒汗。刘欢没急着评价,先笑着说:“别急,你先唱两句,咱们把这‘骨架’搭起来。”后来他真的拿出纸笔,跟学员一起改旋律,连和弦走向都掰开了揉碎了讲。电视机前的观众哪见过这阵仗?以前总看导师直接给“通过”或“拒绝”,刘欢却把“好歌”的标准掰开揉碎让你看:不是旋律高级就行,得有故事;不是歌词顺口就行,得有真情实感。他对原创的较真,简直像在捧着自己刚生的孩子——你说,这能不让学员心里热乎乎吗?

刘欢 中国好歌曲

再说说节目本身。现在翻看当年的片段,最打动人的是“原创”两个字没被当成噱头。学员带着自己写的小样来,不管有没有名气,刘欢他们四个导师都认真听,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刘欢和蔡健欣就为了一首歌的编曲风格吵过,一个说“这个鼓点太吵,抢了人声”,另一个说“这节奏才有劲儿,这就是年轻的感觉”,吵到最后拍大腿:“行!按你的来,咱们录版听听!”

那时候的赛制也简单粗暴:好歌就是好歌,不分流量不分人气。第二季有个叫“苏运莹”的女孩,唱野子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穿件oversize的T恤,开口把所有人唱愣了。刘欢直接拍沙发:“这歌绝了!有股野性的生命力!”后来这首野子火遍大街小巷,有人说是刘欢“捧”红的,可他自己却说:“我哪有那本事?是好歌自己会说话。”

现在想想,为什么中国好歌曲让人念念不忘?就是因为它把“选歌”当成了第一位,学员不是来“选秀”的,是来“交作业”的;导师不是来“立人设”的,是来“当学生”的。刘欢坐镇那儿,就像一面镜子,照出音乐最本真的样子——没有套路,没有迎合,就是一个人心里有话,想通过唱给你听。

当然,也有人会说:“中国好歌曲不就几季嘛,哪有那么神?”可你细品那些年走出的歌:刘欢自己选的卷珠帘后来拿了奥斯卡,赵雷的画成了民谣经典,草东没有派对(虽然不是在节目出的圈)那种生猛的态度,不也是当年“原创精神”的延续吗?这些东西,过了十年听,依然让人觉得“啊,这歌有意思”。

现在的音乐综艺太多了,舞台上全是炫目的灯光、精致的包装,可翻来覆去唱的都是别人的歌。偶尔有个原创,导师总问“这歌能不能火?”“能不能上抖音?”你敢信吗?当年刘欢他们聊最多的,是“这首歌的根扎在哪里?”“作者想通过旋律讲什么?”——这才是做音乐该有的样子,对吧?

说到底,刘欢和中国好歌曲能成为“白月光”,不是因为多华丽,而是因为真。真在刘欢把对音乐的敬畏带进了每一期节目,真在把“原创”当成比流量更重的东西,真在让每个做音乐的人觉得:只要你写了首好歌,这里就有人懂你,有人愿意听。

现在再刷到刘欢的消息,头发花白了不少,可聊起音乐来,眼里还是当年那股光。你说,这个人怎么能不让人服呢?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