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为什么刘欢的歌声能让三代人单曲循环,他却说“我更爱当教书匠”?

提起刘欢,你的脑海里会跳出哪句旋律?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啊”的豪迈,还是千万次的问中“不知Changed my问”的深情?抑或是北京欢迎你里“我家大门常打开”的温暖?作为内地乐坛“活化石”,刘欢的声音陪伴了太多人的成长——可这位唱火了无数歌曲的歌手,却总说自己“最骄傲的身份,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

刘欢 中国

从“校园歌手”到“华语乐教父”:他没有刻意成为“传奇”,只是把热爱做到了极致

1987年,24岁的刘欢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和韦唯合唱亚洲雄风。“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我们亚洲,河像热血流……”这首歌火遍大江南北,也让更多人记住了这个声音浑厚、眼神清澈的年轻人。但很少有人知道,那时的他已经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白天给学生讲西方音乐史,晚上在琴房写歌练嗓。

刘欢 中国

“我从小就爱‘瞎唱’,但从来没想过靠唱歌吃饭。”刘欢曾在采访中笑着说,自己真正的梦想是"当一个能把音乐讲明白的老师"。直到1988年,电视剧便衣警察需要一首主题曲,导演找来刘欢试音。他抱着吉他坐在录音棚里,即兴哼出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一气呵成录完少年壮志不言愁。这首歌后来成了经典,也让刘欢彻底从“校园歌手”变成“国民歌手”。

可走红后的他没有一头扎进娱乐圈,反而两头跑:一边继续在大学教书,一边创作更多作品。好汉歌用了半年时间跑河南采风,学了豫剧唱法;胡雪岩主题曲研究江南小调,连配器都亲力亲为;就连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他为了找到“沧桑感”,甚至专门去戏园子听老生吊嗓子。有次学生问他“老师,您怎么每首歌都像‘抠’出来的?”,他笑着说:“音乐这东西,糊弄观众就是糊弄自己。”

“我从不在‘流量’里找存在感”,他教会几代中国歌手:好作品比人设更重要

2012年,刘欢加盟我是歌手,让观众重新认识了这个“宝藏歌手”。他唱的弯弯的月亮,没有炫技却催人泪下;他改编的从头再来,把摇滚唱出了岁月的厚重;即便是比赛后期体力不支,他也从不敷衍舞台,反而坚持“每首歌都要有自己的理解”。

有次后台采访,记者问他“现在综艺都流行‘造梗’,您为什么不给自己贴个标签?”刘欢摇摇头说:“标签是给别人记的,但音乐是给自己留的。我唱歌不是为了让大家记住‘刘欢是谁’,而是想让歌声记住我们这个时代是什么样。”这句话,或许能解释为什么他的歌能火30年——从千万次的问到非洲梦,从甄嬛传主题曲到烈火英雄插曲,他的作品永远紧扣时代脉络,却从不刻意“蹭热点”。

更难得的是,作为导师,他总把“真诚”放在第一位。中国好声音里,他曾为了一个学员的专业问题,和评委争论半小时;有次年轻学员紧张到忘词,他没有责备,而是上台牵着学员的手,说“别怕,老师陪你唱”。如今他教出的学生,有的成了知名歌手,有的默默在幕后耕耘,可都记得他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记住,技巧是骨架,情感才是血液。没有情感的歌,再华丽也只是空壳。”

“当老师让我觉得,我留下的东西比掌声更长久”,如今的他,活成了中国音乐人的“定海神针”

如今的刘欢,很少出现在综艺头条,却总在音乐现场给人惊喜。2022年北京冬奥会,他和莎拉·布莱曼合唱雪花,歌声里既有中国文化的厚重,又有世界大同的温暖;2023年“声生不息”演唱会,62岁的他唱我和我的祖国,全场大合唱的场面,让无数观众湿了眼眶。

有人问他“现在还敢唱高音吗”,他笑着说:“年纪大了,气息不如从前,但只要一开嗓,还是那个喜欢音乐的自己。”比起舞台,他更愿意待在琴房和学生聊天,或者写一些“不为赚钱”的歌——比如去年他为乡村儿童创作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旋律简单却直击人心。

“我这一生,最幸运的不是唱了多少红歌,而是能在音乐里找到自己,也能用音乐帮更多人找到自己。”这是刘欢在一次讲座中说的话。是啊,在这个流量裹挟一切的时代,刘欢就像一株老松,不争不抢,却把根扎得极深。他让我们明白:真正的传奇,从来不是靠炒作堆出来的,而是把热爱揉进岁月里,活成了时代的声音。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不管过去多少年,我们听到刘欢的歌声,依然会觉得“心安”——因为他唱的不是技巧,不是人设,而是一个中国音乐人,最纯粹的热爱与坚守。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