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KTV里扯着嗓子吼完“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参北斗”,是不是也突然冒出个念头:那个唱了半辈子好汉歌的刘欢,最近到底在忙啥?
说起来,刘欢在娱乐圈的“存在感”,早就超出了“歌手”这两个字。从弯弯的月亮到千万次地问,他是华语乐坛的“定海神针”,是能让几代人跟着哼唱的“活化石”;当过中国好声音的导师,把姚贝娜、张碧晨这些名字送进大众视野;就连登台春晚的次数,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可最近,网上突然传出一个消息——刘欢成了58同城的COO(首席运营官)?
这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愣了:那个永远戴着标志性的黑框眼镜,西装革履唱好汉歌的刘欢,怎么突然“跨界”到招聘平台去了?是歌坛没歌可唱了,还是58同城想搞点“大新闻”?
从“音乐教父”到“职场操盘手”,刘欢的“副业”从来不是随便搞的
其实,刘欢“不务正业”也不是第一次了。
早些年,有人调侃他“除了唱歌,啥都感兴趣”——他研究过莎士比亚,翻译过音乐剧,甚至还在大学里教过音乐课。可仔细想想,这些“副业”哪件不是需要沉下心、钻进去的事?他翻译的悲惨世界选段,连专业话剧演员都说“比有些翻译家还有味道”;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能把乐理知识讲得比相声还好笑,学生们说“上刘欢的课,得提前占座,否则就只能站着听”。
所以,如果刘欢真的进了58同城,还真别急着说他“跨界”。你想想,58同城是干啥的?帮人找工作、招人才,连接的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饭碗”和“前途”。而刘欢,这辈子最在重的,不就是“人和事”的连接吗?
他在歌坛连接了无数人的情感,那些歌里有青春,有回忆,有生活的五味杂陈;如果他走进58同城,或许是想连接更多人的“职场故事”——刚毕业的大学生想找第一份工作,打拼多年的中年人想换个赛道,小老板们想招到靠谱的员工……这些故事,哪一件不比歌词里的“爱恨情仇”更接地气?
58同城请刘欢,真的是“冲流量”吗?
有人可能会说:58同城请刘欢,不就是想借他的名气,给平台“带带流量”吗?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58同城缺流量吗?不缺。可它缺的是“温度”。这些年,大家提到招聘平台,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是“信息杂”“套路深”之类的词。找工作的人怕被骗,招人的企业怕招不到人,平台夹在中间,有时候反而成了“中间商”。
但刘欢不一样。他在大众心里,从来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明星。他说话慢悠悠的,总带着点胡同里长大的实在劲儿;他做事情较真,为了保护嗓子,几十年不碰烟酒,连演唱会上的灯光都要仔细调整,就怕观众看久了不舒服。要是他真成了58同城的COO,估计开会的时候会说:“咱们平台的每个招聘信息,都得像写歌谱一样,一个字一个字抠清楚,别让求职者踩坑。”
更何况,刘欢对“职业”这事,早就有自己的想法。他曾在采访里说:“每个人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调’,就像唱歌,高了破了,低了飘了,都不行。”这话放在职场上,不也一样吗?有人适合冲锋陷阵,适合做科研;有人适合稳扎稳打,适合做服务。58同城如果真想帮人找到“适合自己的调”,请一个懂“人”、懂“生活”、懂“坚持”的刘欢,或许比请一堆流量明星靠谱得多。
歌迷们慌了:刘欢不当“歌坛常青树”,要去当“职场老大哥”了?
消息传开后,歌迷们的反应也是五花八门。
有人说:“刘欢老师别啊!我还想听你再唱从头再来呢!”有人说:“要是58同城能让老板们学学刘欢的实在,也算积德了。”还有人开玩笑:“以后找工作是不是得先问问‘刘欢老师推荐的企业靠谱吗?’”
其实,歌迷们大可不必慌。刘欢是什么人?是那种“台上能唱响全国,台下能安安静静研究学问”的人。他爱音乐,更懂音乐的价值不是“唱多久”,而是“唱进了多少人的心里”。如果有一天,他决定花更多时间在58同城,那一定是他觉得,这里有更多“值得用心去做的事”——可能是帮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找到第一份薪水,可能是帮一个小餐馆招到靠谱的厨师,甚至可能是让整个职场环境,多一点真诚,少一点套路。
毕竟,真正的“常青树”,从来不会被一个“身份”定义住。刘欢可以是歌手,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职场里的“老大哥”。只要他做的事,能帮到人,能让大家觉得“这事儿靠谱”,那就够了。
所以,如果再有人问你:“刘欢真的当58同城COO了?”你可以告诉他:“不管他当不当,刘欢还是那个刘欢——唱得了好汉歌,也玩得转职场;戴得了黑框眼镜,也撑得起一个平台的‘温度’。”毕竟,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不管走到哪儿,都能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