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总说,现在的选秀节目越来越像“流量工厂”,镜头总给那些会哭会闹、话题不断的选手,反而把真正有实力的音乐人挤成了“背景板”。但如果你回头翻翻刘欢带过的“9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人好像从来就没靠过热搜,反而在几年后,用作品悄悄告诉大家——原来真正的“出圈”,从来不需要透支人气。
刘欢的“9强”:从选人到育人,他到底看重什么?
提到刘欢和“9强”,很多人会想到中国好声音第四季。那年他坐镇“欢庆战队”,带出了9位学员,但真正让观众记住的,不是排名高低,而是他选人的标准。
“技巧可以练,但对音乐的‘真’,是一天也装不出来的。”这是刘欢在后台常说的一句话。比如学员张磊,当时唱南山南时,他没急着夸“唱得好”,反而问张磊:“这首歌写给你自己还是唱给观众?如果只是展示技巧,不如别唱。”后来张磊的版本之所以能火,靠的正是那种“把故事揉进旋律里”的真实感——刘欢要的,从来不是“完美的高音”,而是“能让人心动的表达”。
还有学员李安安,初赛时唱英文歌被质疑“不够接地气”,刘欢却力挺她:“音乐没有‘接地气’的标准,只有‘真不真诚’。”他特意让李安安尝试融合中国风,后来她在舞台上用京剧腔唱野子,唱得观众起鸡皮疙瘩——这不正是刘欢想看到的“打破标签”吗?
9强选手的后来:没靠热搜,却走得更稳
十年过去,再回头看刘欢那届的“9强”,会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那些当年靠话题“出圈”的选手,很多早已淡出视野,而这些被他“偏袨”的“老实人”,反而在乐坛扎了根。
比如张磊,赛后没接综艺,反而跑去云南采风,写了半杯和遗忘者,专辑虽然没有爆红,但每首歌都能听到他对生活的感悟;李安安后来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把京剧和摇滚融合,演一场观众喊一场退票,比当年在选秀舞台更圈粉;还有学员林忆莲战队的贝贝,虽然不是刘欢带的,但刘欢点评她时说“唱歌不是比谁嗓子大,是比谁能让人家听进去”,这句话她记到现在,现在开巡演,总有人说“听你唱歌像在听故事”。
反观同期有些选手,赛后忙着上综艺、炒CP,音乐作品却越来越少。你说刘欢的“9强”不够“出圈”?可他们用作品证明:观众可能忘了你的名次,但会记住你唱的歌——这才是一个音乐人该有的“长青路”。
为什么刘欢的“9强”能打破“选秀速朽”定律?
现在的选秀节目总被诟病“捧得快,凉得快”,选手还没学会怎么站在舞台上,就被推着去比流量、比人气。但刘欢的“9强”好像有“反内卷”的智慧:他不催选手赶紧“出道赚钱”,而是让他们在战队里“慢下来”学东西。
“你以为选9强是比谁唱得好?不,是比谁‘扛得住’。”刘欢曾在采访中说,他会让学员每天练4小时发声,不是为了比赛,是为了让他们以后面对舞台时,不会因为紧张失误。还有学员回忆,刘欢会带着他们听经典专辑,从邓丽君到Beatles,告诉他们“好的音乐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怎么赢比赛”。
难怪有人说,跟着刘欢学音乐,像回到了大学课堂——不为短期名利,只为了“对得起手里的麦克风”。这种“反流量”的操作,反而让他的9强选手有了“免疫力”:他们不急着证明自己,反而能沉淀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
最后想问:现在的选秀节目,还能再出一个“刘欢的9强”吗?
当年看中国好声音时,观众总吐槽“刘欢太严格,不给人表现机会”,可现在回头看,正是因为他的严格,才让那些有实力的选手没有被流量淹没。
或许真正的“娱乐圈价值”,从来不是谁的话题最多,而是谁的作品能在几年后,还能被人拿出来听一句“这首歌真不错”。刘欢的“9强”做到了,那现在的节目呢?还能再有这样的“9强”,让观众相信“选秀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吗?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