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唱凤凰于飞全程不换气,是“开挂”还是把歌唱进了骨头里?

你还记得那年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刘欢唱凤凰于飞时,观众席里从窃窃私语到鸦雀无声的瞬间吗?当“旧梦依稀,往事迷离”的歌词像溪水一样从他嘴里流淌出来,没有明显的换气间隙,却连绵不绝地裹挟着情感扑面而来时,很多人心里都冒出一个念头:他……真的没换气吗?这到底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开挂”技巧,还是他用几十年的音乐修为,把歌唱进了骨头里?

凤凰于飞 刘欢不换气吗

一、那些“没换气”的瞬间,藏着怎样的“呼吸密码”?

凤凰于飞这首歌,本身就像一篇绵长的叙事诗,旋律起伏不大,却字字句句都透着岁月的风霜。刘欢版本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他没有用技巧去“砸”情感,而是用呼吸把情感“织”进了旋律里。

凤凰于飞 刘欢不换气吗

你仔细听他唱“情深不渝,相思成疾”那段,从“情深不渝”的悠扬到“相思成疾”的低沉,气息像一条细水,既没有断掉,也没有刻意加力,却让听众的心跟着他的气息一起往下沉。声乐里有个技巧叫“循环呼吸法”,就是鼻子吸气时,口腔里积存的气流继续发出声音,像吹长笛的循环换气,普通人练几个月都未必掌握精髓,而刘欢在舞台上,是把这种技巧化作了本能——不是“炫技”,而是“让技巧为情感让路”。

有人说“他肯定是提前吸足了气”,但真正懂歌唱的人都知道,长乐句的难点不在于“吸气多少”,而在于“用气多少”。刘欢的气息控制力,是在几十年的民歌、美声、流行音乐融合中练出来的。他的胸腔像一块有弹性的海绵,吸进去的气息能均匀地“挤”出来,不会猛,也不会虚,这种“绵长而稳定”的气息,才是他能把8个乐句连成一句唱的底气。

凤凰于飞 刘欢不换气吗

二、从“技巧高手”到“情感到位”,他用了多少年?

很多人对刘欢的印象还停留在好汉歌的“大河向东流”里,那种高亢嘹亮、力能扛鼎的嗓音,觉得他只会“吼”。但如果你听过他唱千万次的问弯弯的月亮,会发现他的声音里早有了岁月的温度。

学音乐的人都知道,气息是“根”,技巧是“叶”。刘欢年轻时在中央音乐学院学美声,打下了坚实的气息基础——美声讲究“横膈膜呼吸法”,要求气息深沉、支撑有力,这是他长乐句的“硬件基础”。但他没有止步于技巧,而是在后来的音乐创作中,慢慢把美声的“稳”、流行音乐的“情”、民歌的“韵”揉在了一起。

唱凤凰于飞时,他没刻意去模仿戏曲的“字正腔圆”,也没用流行唱法去“拿腔拿调”,而是像一个说书人,用气息牵着听众的耳朵,慢慢讲一个关于“爱而不得”的故事。你看他演唱时的表情,眉头微蹙,眼神里像有层薄雾,这不是“表演”,而是他对歌词的理解——“凤凰于飞,翙翙其羽”,爱情的美好与遗憾,都藏在他气息的轻重缓急里。

三、好歌从不是“炫技”,而是“唱进你心里”

为什么很多人听刘欢唱凤凰于飞会起鸡皮疙瘩?因为他不只是在“唱歌”,是在“传递情绪”。那句“我愿如梁,燕栖画阁”,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释然,又藏着一丝不甘,气息像羽毛一样轻轻落下,刚好落在听众心里最软的地方。

现在的选秀舞台,太多人用“海豚音”“怒音”炫技,却忘了歌词本身的故事。技巧是工具,不是目的。刘欢的“不换气”之所以动人,不是因为他“能做到”,而是因为他“需要这样做”——凤凰于飞的情感,本就是连绵不绝的,像旧时光里的线头,一拉就是一整段回忆,如果中间断几次气,那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就碎了。

他曾在采访里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你唱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在时间节点上。”对他而言,气息不是“用来支撑声音的”,是“用来承载情绪的”。就像画家用笔触勾勒情感,他用自己的气息,把歌曲里的喜怒哀乐,一笔一笔刻进了听众的耳朵里。

四、回到最初的问题:他到底有没有不换气?

答案是:有,也没有。有,是技巧层面,他确实用循环呼吸法让长乐句连贯不断;没有,是情感层面,在他心里,这些乐句本就该“一气呵成”——就像你讲述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会刻意停下来喘口气吗?不会,因为情感到了,气息自然会跟上。

或许,真正的“神仙唱功”,从不是打破生理极限的炫技,而是让生理和情感融为一体,让技巧成为情感的“影子”。刘欢的凤凰于飞之所以让人难忘,不是因为他没换气,而是因为他在那个“没换气”的瞬间,让我们相信:有人是真的把歌,唱进了生命里。

下次再听到这首歌时,不妨闭上眼睛,只跟着他的气息走——你会明白,好的音乐,从来不需要“换气”,因为它已经浸透了你的呼吸。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