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和IP几乎被大厂垄断的娱乐圈,突然冒出一个叫“兴国县刘欢日用品商行”的名字,多少让人意外——这不是江西赣州一个普通的县级市日用品经销商吗?既不生产爆款产品,也没有明星代言,怎么偏偏被越来越多影视剧组、综艺团队找上门合作?甚至有圈内人私下调侃:“现在拍场戏,道具组都得先看看刘欢商行的货全不全。”
从“本地货架”到“剧组后厨”:他们做对了什么?
提起商行,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卖洗衣液、洗洁精的批发部”。但刘欢商行不一样,老板刘欢(化名,与歌手重名,纯属巧合)做了20年日用品生意,早不满足于“开架货卖出去就行”。2018年,他偶然接触到一个来兴国拍红色剧组的道具老师,“对方想找些80年代的老式洗发水瓶、铝制肥皂盒,本地超市早没了货,我们仓库里居然翻出几箱库存——那是早年批发给乡村小卖部的老物件,一直没扔。”
那次合作后,刘欢突然意识到:剧组要的不是“高端日用品”,而是“有年代感、有生活气、能还原真实场景的道具”。他立刻让业务员整理清单,把仓库里积压的旧款洗衣粉包装、老式搪瓷盆、印着“为人民服务”的玻璃瓶都分类标注,还拍了照片挂在朋友圈。没想到,半年内,3个外地剧组找上门,点名要“90年代农村小卖部”的道具。
“一开始就是帮剧组凑货,后来发现他们需求特别细——比如山海情里宁夏西海固用的那种简装洗衣粉,我们要找到生产日期早的;人世间里东北大杂院居民用的塑料脸盆,盆沿得有轻微使用痕迹。”刘欢说,为了“演得像”,他们专门雇了5个阿姨,负责把新买的日用品“做旧”:用砂纸磨掉瓶身的光泽,在塑料盆底沾点泥土,甚至给肥皂包装纸折出“长期存放”的褶子。
娱乐圈“隐性供应链”:比大牌更懂“场景感”
在道具行业,有个默认的“潜规则”:大牌品牌方定制道具,价格高、周期长,而且产品太“新”,拍出来像广告。而刘欢商行的优势恰恰在于“够杂、够旧、够真实”。
“我们有个客户是做年代剧的,说需要‘2000年左右县城理发店’的用品。我们翻出仓库里快过期的‘蜂花护发素’老包装、某品牌 discontinued 的剃须刀泡沫、还有那种红色塑料的旧式吹风机——都是小商贩积压的货,但放镜头里,比道具厂造的还像。”刘欢的业务员小王说,现在他们手机里存了5000多张“老物件照片”,从80年代的肥皂盒到2010年的洗衣液包装,按年代、品类分类,剧组要什么,立马能调出来。
更意外的是,商行还成了“剧组生活后勤保障基地”。去年夏天,有个选秀综艺在兴国录制,导演组临时要买50箱本地特色的“红薯粉丝”和“手工米粉”,晚上还要给200多号人准备洗漱用品。刘欢商行当晚就联系了合作社供应商,凌晨3点把粉丝送到拍摄基地,洗漱用品按演员、导演、后勤分类打包,“最后导演组说:‘比星级酒店配的还贴心。’”
县城商行的“破圈逻辑”:别小看“接地气”的价值
为什么越来越多娱乐圈从业者愿意找这个小县城商行?归根结底,是行业需求的变化。近年来,影视综艺越来越追求“现实主义质感”,连古装剧都要考据“古人用什么洗头”,道具的真实度直接影响观众观感。而大牌品牌方擅长“打造高端感”,却很难还原“市井烟火气”——就像去有风的地方里,许红豆住的云南民宿里用的那种粗陶碗、印花茶巾,电商平台搜得到“同款”,但少了点“被岁月浸润”的旧感,而刘欢商行能从本地老艺人家收到这类“祖传货”。
“我们没花钱投广告,全靠剧组之间‘口口相传’。”刘欢说,现在合作过的剧组会主动建群,“下次有同类型的戏,第一反应就是‘找刘欢问问’。”甚至有化妆师推荐:“拍农村戏要买那种老式雪花膏,别看包装土,往演员脸上一抹,年代感立马拉满。”
写在最后:真实,才是最稀缺的“流量密码”
在娱乐圈,“人设”“剧本”“滤镜”越来越多的时候,一个县城商行用“真实”撞开了一条路。它没追求成为“顶流”,却成了无数“幕后英雄”的“秘密武器”。这或许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无论行业怎么变,能满足真实需求、解决具体问题的内容或服务,永远有立足之地。
就像刘欢商行仓库里那些“过时”的日用品,换一个场景,就成了“不可替代的宝贝”。这个世界从不缺光鲜亮丽的“主角”,缺的是能把平凡日子过成“精品”的“手艺人”——哪怕这个“手艺人”,只是个卖日用品的老板。
下次看剧时,不妨多留意那些道具细节:或许它们就来自某个像兴国县刘欢商行一样,藏在街头巷尾的“宝藏仓库”。毕竟,最动人的故事,往往藏在最真实的褶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