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门歌手 正文

“刘欢和光山小调,一个唱遍华语乐坛,一个藏在河南深山,他们之间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提起刘欢,大多数人脑子里跳出的或许是好汉歌里“大河向东流”的豪迈,是弯弯的月亮里温柔的乡愁,是舞台上那个声音醇厚、风度翩翩的“音乐教父”。但要是有人说,这位殿堂级歌手,和河南光山一带一种叫“光山小调”的民间曲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信吗?

光山小调刘欢

光山小调:藏在泥土里的“活态历史”

在河南信阳光山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总能听见锣鼓一敲、胡琴一拉,就有人扯开嗓子唱起调子。这就是光山小调——一种从民间土壤里“长”出来的曲艺,带着淮河流域的烟火气,也藏着老祖宗的智慧和情感。

光山小调刘欢

它不像豫剧那样“大戏台”,更像村口老槐树下的“家常话”。唱词多是老百姓身边的事:春耕秋收、儿女情长、邻里短长,甚至有的老艺人能把村里刚发生的趣事编成小调,当天唱出来,逗得大伙儿哈哈大笑。曲调更是接地气,吸收了当地的民歌小曲、灯歌小调,旋律简单却上口,两三个没受过专业训练的村民,凑一块儿就能你一句我一段唱半天。

可这么有味道的“老宝贝”,如今却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不香”的尴尬——年轻人觉得“土”,外出打工的人带不走,会唱的老艺人是越来越少了。甚至有人说,光山小调就像村口那棵老槐树,枝桠上的绿叶正在一片片掉。

刘欢的“音乐基因”:从民间泥土里长出来的“根”

刘欢为什么能红遍30年?有人说他是“老天赏饭吃”,嗓子条件得天独厚;也有人说他“懂得多”,古典、流行、民族、摇滚,没有他拿不起的乐器。但很少有人知道,刘欢的音乐“根”,其实一直扎在民间土壤里。

早年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教授们总说:“学音乐不能只在琴房里啃谱子,得去民间‘采风’,那里的声音才是活的。”于是刘欢背着包,往河北、山西、陕西的山沟沟里跑,跟村里的老艺人学唱山歌、听小曲。有次在陕北,他蹲在土窑洞里,听一位70岁的老大娘用破锣嗓子唱走西口,唱着唱着老太太抹起了眼泪,刘欢也跟着红了眼眶——他突然明白,音乐哪有什么“高下之分”?老百姓心里流出来的声音,本身就带着最戳心的力量。

后来他把这些感悟融入创作。比如好汉歌,有人说它的旋律像山东梆子,也有人说是河南豫剧的调调,其实那是刘欢把北方多个剧种的元素揉碎了,再用自己的理解“熬”出来的;就连唱法上,他也不拘一格,有时候会用民间唱法的“直嗓”发力,有时候又会借鉴美声的共鸣,听着“洋气”,骨子里却是咱中国的“土味”。

藏不住的缘分:一次“无心插柳”的文化相遇

那么刘欢和光山小调,到底是怎么“遇上”的?说来也巧,几年前刘欢参加一个音乐文化节目,导演组给他推荐了一段光山小调的录像:一个穿着蓝布衫的老奶奶,坐在板凳上,手里摇着蒲扇,唱着“正月探妹正月正,娘探女儿女婿家忙”……唱词里的烟火气,像极了小时候他奶奶坐在院子里纳鞋底时哼的小调。

刘欢看得入迷,特意打电话节目组问:“这是哪儿的曲艺?我怎么没听过?”得知是河南光山的“光山小调”后,他立刻说:“我想去见见这些老艺人。”后来真的有人带他去了光山,在一个农家小院,他遇见了好几位唱了一辈子小调的老艺人。

有个姓王的老艺人,已经80多岁了,牙齿掉了不少,唱起调子来却中气十足:“刘老师,你听这调子,是我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以前唱给庄稼人解闷,现在……会唱的年轻人不多了。”刘欢坐在旁边,一句一句跟着学,学了两句就笑着说:“这调子看着简单,要唱出‘味’来,可太不容易了!”临走时,他特意问老艺人要了段完整的录音,说:“我要把这些调子带回去,让更多人听听咱老百姓自己的声音。”

音乐的“魔力”:当“殿堂级”遇上“泥土味”

有人可能会问:刘欢这么忙,为一个地方小调费这么多心思,值得吗?

值得。你看后来,刘欢真的在个人音乐会里,加了一段改编过的光山小调——没用华丽的编曲,就一把吉他,加上他自己模仿的民间唱腔,唱的还是“正月探妹”的词。台下的观众安静地听,有人听完眼眶湿了:“原来咱中国的民间音乐,这么有味道。”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件事之后,光山小调突然“火”了。当地的文旅部门借着这股风,办起了光山小调培训班,让老艺人教村里的年轻人唱;甚至有大学生志愿者,用短视频把老艺人的唱段剪成小视频,配上字幕,没想到几万年轻人点赞留言:“这也太好听了吧!”“我要去光山听现场!”

有人说,这就是刘欢的影响力——他不是简单的“流量”,而是一座桥梁,把藏在深山的文化宝贝“捧”到了更多人面前。就像他自己常说的:“音乐就像一条河,源头是民间的泉水,流着流着就成了大江大河。我们不能忘了源头,得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调子里,藏着咱中国人的根啊。”

写在最后:所有的“遇见”,都是文化的“回家”

如今再回头看刘欢和光山小调的这段缘分,突然觉得特别温暖——一个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一个是默默无闻的地方曲艺,他们因为对“民间声音”的敬畏而相遇,又因为这种相遇,让老调子活了过来,让更多人开始关注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

或许这就是“传承”最好的样子吧:不是把老东西锁在箱子里供起来,而是让它们走进生活,被更多的人听见、看见、喜欢。就像光山小调里的那句唱词:“树高千丈也得扎根,水流千里也得回头”,所有的文化,最终都要回到泥土里,才能长得更旺。

下次再听到刘欢的歌,或许你会想起那个藏在光山深处的调子;而下次再听到光山小调,你也会会心一笑——原来,高手在民间,而真正的“音乐人”,永远听得懂泥土里的声音。

本文转载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